電影《風雲山林》:從江湖險路到革命征途-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6/18 09:15:07
來源:光明日報

電影《風雲山林》:從江湖險路到革命征途

字體:
  秋風獵獵,馬蹄聲由遠及近,金黃的隴東大垣在晨光中浮現出一抹肅穆與蒼茫——電影《風雲山林》便如此拉開了序幕。這部近日在電影頻道首播的作品以20世紀30年代南梁革命根據地的烽火歲月為背景,勾勒出動蕩時代中個體命運與宏大歷史交織的動人故事。

  影片突破了傳統革命歷史題材電影慣有的宏大敘事框架,轉而將鏡頭對準女人童金齡的蝶變歷程。在軍閥割據的年代,橋山腳下,槍聲未歇,秩序混亂。童金齡帶領兄弟們盤踞山林,雖名為“匪”,卻有情有義。當飛馳的馬蹄聲劃破了寂靜,假扮郎中的紅軍遊擊隊指導員宋先生走進橋山。這次“出診”,不僅治好了山上的瘟疫,更指引童金齡他們走上了安國利民的覺醒之路。

  “江湖道義”與“革命信仰”的衝突,構建出一個充滿戲劇張力的矛盾場域。童金齡從最初的警惕、抗拒,到經歷生死考驗,再到最終堅定地走向南梁,她的每一步轉變都被真實細膩地呈現出來。特別是在紅軍理念的感染下,她的心理波動和信仰重建過程顯得尤為深刻。片中“墳頭敘説迷茫”“南梁革命根據地初印象”等場景,通過地域方言與儀式化的空間調度,為角色心理提供了紮實的情感基礎。

  這段傳奇故事具有厚重的歷史肌理。影片通過講述童金齡與紅軍接觸、交流的過程,折射出20世紀30年代人民在戰亂壓迫中尋找出路的強烈渴望。彼時,南梁革命根據地作為西北紅色武裝的重要支點,承載着貧苦百姓對和平與尊嚴的希望。童金齡的轉變並非孤例,而是時代洪流下千千萬萬人心靈選擇的縮影。影片借助“姑侄反目”“橋山易主”等戲劇衝突,將個人選擇與民族命運編織在一起,使革命主題有了更具溫度的表達。

  視覺美學方面,《風雲山林》也展現出獨特風格。蒼茫黃土、古道驛站、叢林山寨,在攝影和美術的精心構建下,成為承載人物情感的真實空間。崇山峻嶺中的策馬奔騰、血色殘陽下的追逐與對峙,強化了影片的敘事節奏,也為其注入了一種粗獷豪邁與詩意抒情交融的獨特氣質。這種風格化影像使歷史的厚重被賦予了視覺張力。

  值得一提的是,《風雲山林》反復打磨劇本,在人物設定、情節推進與情感節奏方面都頗見匠心。創作者成功塑造了傳奇女性角色童金齡——她不是被動的革命參與者,而是在磨難中主動選擇方向的人。這種角色構建方式增強了影片的現實感染力。

  影片不僅還原了一段塵封的歷史,更對“如何讓革命歷史照進現實”這一時代命題作出了回應。當童金齡策馬奔赴南梁,當紅旗在黃土地上迎風飄揚,歷史的厚重感與現實的穿透力在屏幕上匯聚成動人的藝術表達。正如影片結尾,宋先生那句“打天下是為了啥,打自己的天下又是為了證明啥”直擊人心,引發觀眾對信仰與選擇的深層思考。

  《風雲山林》以小人物映照大時代,用女性視角揭示信仰抉擇,在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創作中實現了有益探索。它以傳奇化的故事結構承載厚重的歷史內容,以人性化、在地化的創作策略探索主旋律的創新表達,既增強了影片的藝術感染力,也拓展了主旋律電影的敘事維度。

  (作者:皇甫宜川,係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當代電影》社長兼主編)

【糾錯】 【責任編輯: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