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先生》:追索王夫之“成賢入聖”之路-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6/11 08:53:28
來源:光明日報

《船山先生》:追索王夫之“成賢入聖”之路

字體:

  近期湖南衛視與芒果TV聯合推出的紀錄片《船山先生》,講述了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傳奇人生。該片深入挖掘這位思想大家的精神世界,以創新的方式實現了中華傳統美學精神的當代表達。在審美向度上追求極致,在情感溫度上細膩動人,在精神力度上深邃厚重,三者的有機融合拓展了歷史題材紀錄片的表達空間。

  《船山先生》的影像語言呈現出緩慢凝重的風格,恰似一幅徐徐展開的水墨長卷。創作者大量運用“留白”這一傳統藝術手法,構建起富有詩意的影像空間。比如在第三集開篇處,解説詞講述1683年南明鄭克塽降清的歷史事件時,畫面呈現的卻是船山先生獨佇懸崖之上焚書明志的意象。遠處青山不語,眼前余燼紛飛。創作者通過自然景觀表現人物此刻看盡興亡的悲涼心境,詮釋出“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藝術魅力。

  《船山先生》在歷史敘述方式上進行了大膽創新。以往的歷史題材紀錄片大多“以實寫實”,追求對歷史的考據式呈現,按照線性時間順序展開敘述,以解説為主導,通過實地拍攝,輔以權威專家訪談,凸顯歷史敘述的真實性和權威性。而《船山先生》則嘗試借鑒舞&劇的假定性表現手法,“以虛寫實”,力求達到“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這種敘事手法在第二集中得到生動體現:在展示船山先生開始把自己的心力轉移到總結歷代王朝更迭的過程時,畫面呈現出他與崇禎帝隔空對坐的舞&場景。這一超越時空的相遇雖非史實,而是想象,卻以強烈的戲劇張力,將思想家對王朝興衰的深刻思考具象化。舞&化的表現手法雖然具有明顯的藝術加工痕跡,卻能生動呈現出人物作為個體生命的感性體驗,引發觀眾的心靈共鳴。這種創作方式讓歷史敘事更加鮮活,更有代入感,為歷史題材紀錄片創作探索出了一種兼具藝術性與真實性的表現形式。

  《船山先生》還對王夫之的思想體系進行深刻詮釋。該片通過兩條清晰的敘事線索展開:縱向梳理王夫之“成賢入聖”的歷程,介紹其經世致用等思想主張;橫向拓展思想傳承的歷史脈絡,以跨越幾百年的綿長鏡頭,依次呈現曾國藩、郭嵩燾、譚嗣同、楊昌濟等對船山思想的承續與發展。這種雙重敘事結構,既凸顯了王夫之作為思想家的個體價值,更勾勒出一條貫穿中國近現代史的精神譜係,將思想家個人的學術追求與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有機融合。

  總之,紀錄片《船山先生》跳出了“機械復刻”歷史的創作邏輯,用山水畫的意境、舞&劇的表現力、思想史的脈絡,將中華傳統美學的“形”與“神”熔於一爐,從而讓歷史與現實産生更有溫度的連接。它不僅是對王夫之傳奇人生的深情回望,更是對中華傳統美學精神的當代表達,為觀眾提供了一次與歷史、文化、思想深度對話的機會。

  (作者:戴碩,係浙江省影視與戲劇研究中心研究員、浙江傳媒學院電視與視聽藝術學院〔紀錄片學院〕副院長)

【糾錯】 【責任編輯: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