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劇場中,好座位總是稀缺資源——池座中區聲效最佳,但視野受限;二樓看&能縱覽全局,卻難以捕捉演員的細微表情;前排座位的昂貴价格讓不少觀眾望而卻步,但實惠的後排座位永遠最先售罄,觀眾總是不得不做出取捨。如今,數字戲劇為徹底打破這一困境提供了可能。它通過人工智能、虛擬現實(VR/AR/MR)、實時渲染、雲端展演等數智技術,拓展了劇場物理空間中“最優選座位”的概念,塑造了沉浸式體驗、個性化視角與多維感知的融合觀演享受。這是歷史悠久的戲劇藝術在數字化時代基於技術進步所實現的最新發展。
感官升級 “人在劇中游”的沉浸體驗
數字戲劇是傳統戲劇與新興科技融合的産物,是利用數智技術探索重構戲劇創作、排練、演出、觀演互動及社會傳播等全流程所形成的各類作品。數字戲劇在國內外已有諸多實踐成果,如以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為代表的主流藝術獎項與展覽,均設立了XR(擴展現實)單元,其中不乏虛擬交互劇場作品。
數字戲劇並非要取代傳統戲劇,其追求是吸納時代發展出現的新元素、新技術、新審美,是戲劇在新時代、新技術的語境下生發出來的當代形態,創造了“人在劇中游”的觀演體驗。
數字戲劇將數智技術作為“超級舞美”,全面升級了傳統劇場的舞&機械與聲光電技術,強化乃至重塑了演藝的沉浸感和視聽體驗。比如音樂話劇《受到召喚·敦煌》打造了多維立體&&,融合了二維動畫、3D特效與AIGC影像等,極大提升了多媒體視覺效果,如實現了對敦煌沙漠環境的精細還原等;湯顯祖故里撫州市打造的《尋夢牡丹亭》實景演藝則運用全息影像技術,逼真還原了《牡丹亭》中的亭&樓閣,將觀眾帶入《牡丹亭》如夢似幻的故事中。數字戲劇的“超級舞美”,讓觀眾在觀劇時更加身臨其境,感受到更多的藝術細節,獲得更深度的沉浸體驗。
數字戲劇對觀眾的“感官升級”並不簡單停留在舊有視聽體驗的“加強”上。2024年推出的秦文化主題史詩幻境演藝《赳赳大秦》,使用了超長快速軌道式移動觀眾座椅,是一部貫穿行進式沉浸演藝作品。一體化的移動座椅配合全隱蔽式動態舞&機械、空中移動舞美裝置、超4000平方米的舞&空間,將觀眾席的體驗完全整合,營造出環繞觀眾的體感特效,使得該劇的觀演不止作用於視覺與聽覺,還通過激發直接的身體感受,在行進中將觀眾一步步“投”入立體化的劇場幻境,從而引導觀眾的全身感官深度沉浸於觀演中,感受恢宏的大秦氣象。
視角解放 看見更多細節與美
數智技術不僅升級了戲劇藝術的感官體驗,更進一步打破了鏡框式舞&的限制,既可實現戲劇由劇場到雲端的遷移,也能通過5G實時渲染、虛擬場景實時適配、多機位視角自由切換等手段,為每位觀眾定制“最佳觀劇視角”,使觀眾獲得觀演的自主體驗。
無論是節慶晚會使用AR/XR技術在現場演出中實時疊加虛擬元素(如飛舞的巨龍、虛擬主持人、奇幻場景),並通過多機位拍攝傳輸給屏幕觀眾,還是XR戲劇《麥克白》《嵇康》等數字戲劇影像結合物理布景與實時虛擬擴展場景,將演員在此環境中的表演拍攝下來並在屏端播放,它們都實現了舞&演藝在屏端設備的展演和實時互動,不僅解決了實體劇場觀眾容量有限、觀演效果不平衡等問題,還可實現劇場演藝的“在場”與媒介傳播“在線”之間的聯動,打造出多樣的觀演場景。
數字戲劇拉近了傳統戲曲與年輕觀眾的距離,既改變了觀眾觀劇的單一視角以及傳統觀演方式,也使眾多年輕人對戲曲的認知煥然一新,發現了在傳統劇場中不曾關注到的細節與美。如“數字梅蘭芳”項目,通過創建“梅蘭芳孿生數字人”,讓京劇大師重新登&。越劇《新龍門客棧》將劇場改造為古代客棧,以全景式舞&機械+多媒體投影營造江湖幻境,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
數字戲劇讓更多人擁有接觸戲劇藝術的機會。作為國家話劇院的數字演藝新業態,《蘇堤春曉》“第二現場”實現了6城同演的“千里共賞”。該劇通過數字化制播系統多機位、多視角、多景別的即時拍攝、剪輯、製作,在“第二現場”以動態視角打破了劇場觀演局限於固定座位的單一視角,為每位觀眾提供了“私人導演”般的欣賞體驗。觀眾既能通過實時轉播縱覽蘇軾跌宕起伏的一生,又能在高清鏡頭的聚焦下感受到演員精微的表演。並且,其首發票價僅為20元,使更多觀眾走進了高雅戲劇藝術的殿堂。
伴隨着數智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基於觀眾主體的觀演視角將會得到進一步解放,視角的動態切換或可由觀眾自主選擇,觀眾互動的形式、範圍、程度都將進一步拓展。而接收端設備的發展,如虛擬現實穿戴設備等,將會形成更具主動性的觀演方式,帶來全新的觀演體驗。
虛實協同 仍須靠故事與情感直擊人心
數字戲劇通過虛實空間的交織,可以創造“身體在場”與“數字在場”並存的新型舞&現場,實現虛實的協同。
數字戲劇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創造智能空間,觀眾可使用穿戴裝置進入虛實融合的空間。與觀看影像成品或實時轉播不同,這種數字戲劇的實踐嘗試重構觀演體驗,將戲劇中已有的非線性、多場景敘事拓展至虛實交融的更大時空維度,而人工智能機器人、賽博格、動作捕捉、表情捕捉等技術的發展,以及腦機接口對於延伸感官的未來圖景,將使數字化身與身體感官之間的互動創造出全新的知覺體驗。
儘管當前的技術還無法實現觀演雙方在身體的物理世界與數字的虛擬世界之間流暢穿梭的體驗,但一些VR作品與互動展覽已經讓人們體驗到身體感知與媒介感知在知覺意識層面的差異,對觀眾來説,小到一個轉身或握手的動作,都有着與劇場觀演截然不同的身體經驗。比如2023年北影節XR單元特別展演作品《你好打字機》,遠在日本的演員化身“打字機”實時表演,與多位進入虛擬空間的觀眾虛擬互動。儘管這種互動只能以較為簡單的舞蹈和動作進行,動作反饋的延遲也使得觀眾的現場動作與虛擬互動並不連貫,削弱了沉浸感,這類作品仍然是拓展數字戲劇新語法的重要嘗試。
同時,虛擬現實的技術將使觀演共創真正變成可能。觀眾能夠通過穿戴設備化身虛擬形象,跨越時空限制觸發劇情分支,推動故事發展。數智技術將幫助戲劇突破劇場物理空間的三維視點,每位觀眾由此成為真正自主的觀演者,“游目騁懷”於深度沉浸、多維度交互、多種感知相互對話協調的全新觀演體驗。
從“感官升級”到“視角解放”,再到“虛實協同”,數字戲劇的發展以技術賦權觀眾,使每位觀眾都能獲得最優的觀演視角、自主的觀演方式、沉浸的觀演體驗。但是,當前數字戲劇的實踐仍在起步階段,一方面,其面臨着“何以數字”的技術瓶頸,諸如虛實之間的感知割裂、交互邏輯的簡單化、實時交互的延遲等,仍制約着數字戲劇觀演體驗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數字戲劇也要回答“何以戲劇”的本質問題——仍須依靠故事與情感內核直擊人心,還要不斷探索如何在“技術理性”與“藝術靈韻”之間找到動態平衡。
(作者:葉青,係中央戲劇學院導演係助理研究員)
圖片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