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為解謎放大畫面細節,查閱古籍溯源劇情,哪怕導演並沒有給鏡頭特寫的一方印章、一幅屏風畫、衣服上的紋飾,角色之間的眼神交流,甚至那些無關情節推動的&詞,都能引發諸多聯想。網友在彈幕、豆瓣、B站、小紅書等&&協同考據,玩得欲罷不能,播出期間,二創視頻、帖子日均10萬條。
現象
“央視演兩集,網友編八集”
古裝懸疑劇《藏海傳》在央視收官,播出期間創下超高熱度。除男主角肖戰的人氣加持外,這部精巧的劇作也催生了一種新現象——觀眾的快樂不僅在於觀劇本身,更找到了身為“野生編劇”的樂趣,他們在各大社交&&分析、考據劇情,懸疑之謎解開之前,積極參與還原真相,甚至對劇中的敘事漏洞也逐漸持寬容態度,嘗試為編劇做補償性創作。
“野生編劇”狂歡式的持續産出使得《藏海傳》在播出期間始終保持討論度,從創作角度看,導演在“精密敘事”與“留白藝術”之間找到了更微妙的平衡,讓觀眾既成為解謎者,又不致迷失於迷霧之中。另一方面,“野生編劇”現象既是觀眾二創反哺劇集熱度,也可視作觀眾倒逼國産劇創作精細化的開端。
《藏海傳》以緊湊的權謀復仇線、強懸念設計和電影級製作吸引觀眾,導演在每集結尾設計的鉤子令觀眾“被迫”進入邊看邊猜的模式,熬夜刷帖分析,自發創作內容填補等待時間。有數據統計,《藏海傳》播出期間,二創視頻、帖子日均10萬條,可謂“央視更新兩集,網友能編八集”。
《藏海傳》用兩集鋪墊了欽天監監正蒯鐸一家被滅門,只有幼子稚奴被面具人從火海中救出,十年學藝歸來改名藏海伺機復仇。播出之初,很多觀眾認為用兩集時長講述男主角復仇線之外的劇情略顯冗長,犧牲了爽劇的節奏感,是長劇集過時的表現。但很快,前兩集中的大量細節開始引發“野生編劇”現象,網友們熬夜刷帖討論面具人的真實身份,各懷絕技的師父們教授藏海的動機,星斗師父在藏海出師後為什麼要自殺,蒯鐸寧可眼見家人慘死也要堅守的秘密是什麼……隨着劇集更新,“野生編劇”們又開始通過技術放大畫面細節,查閱古籍溯源劇情,哪怕導演並沒有給鏡頭特寫的一方印章、一幅屏風畫、衣服上的紋飾,角色之間的眼神交流,甚至那些無關情節推動的&詞,都能引發諸多聯想。網友在彈幕、豆瓣、B站、小紅書等&&的協同考據,使個人發現迅速轉化為“集體智力游戲”,玩得欲罷不能。
曹譯文
“野生編劇”現象源於“刻意剪輯”
過往,很多權謀、懸疑劇會在將近大結局、謎底揭曉之際,引發觀眾對其邏輯合理性的討論,畢竟編劇若想做到滴水不漏也絕非易事。但《藏海傳》催生的這場“野生編劇”現象前所未見,不僅從播出第一天持續至收官話題討論高熱不退,甚至劇中的一些邏輯硬傷都被觀眾圓上了,在創作者與觀眾的“共謀”中達成邏輯閉環。
接受記者採訪時,《藏海傳》導演曹譯文並不驚訝於這種現象,他説:“大家的很多反應在我的意料之中,但也有些解讀其實是我也沒有想到的,蠻有意思的。”曹譯文告訴記者,這場“野生編劇”現象起源於一些剪輯時的刻意設計。首先,他摒棄了很多懸疑劇給觀眾開“全知視角”的做法,也不用故弄玄虛的特寫鏡頭帶觀眾胡亂猜測,只是讓觀眾始終追隨男主角藏海的視角去觀察、分析周遭的一切。另一方面,曹譯文在每集劇情裏都鋪設了大量的細節伏筆和有待解釋的劇情留白,直至最後四集才做最後的邏輯閉環收尾。這樣做的好處是,觀眾對藏海的代入感很強,願意跟隨他推理分析、找尋細節還原真相,解密出正確答案後會得到很大的滿足感。最後的謎底像一個獎勵機制,是主創和觀眾共同玩了一場長達20天的推理游戲。
這樣做的膽大之處在於,需要觀眾有足夠的耐心等待謎底揭曉,因為有太多的留白,《藏海傳》播出期間一直伴有劇情不合理的爭議,這些爭議終止於最後四集,當藏海聽到第三個仇人講述蒯鐸家滅門當晚發生的全部事情後,觀眾再回溯第一集,才恍然發現,當初覺得冗長的鋪墊裏竟然沒有一個鏡頭是多餘的,很多情節前後互為映照。導演曹譯文坦言:“我們很擔心觀眾會不會足夠有耐心給到我們,很可能有人看到有漏洞就棄劇了,其實所有伏筆到最後都會回收。現在看到這麼多熱烈的討論、分析,我感到既驚喜又意外,同時非常感謝大家。”
鄭曉龍
與細節控“交鋒”要把細節當情節
如果一部電視劇能經得起細節控觀眾的逐幀考據,那便能跨越時間的長河,成為真正的經典。《後宮·甄嬛傳》就是這樣一部作品,在播出後的長達十年間,給網上的“甄學家”們帶來無限樂趣,每個情節都經得起考據推敲,情節中的細節前後關聯,形成完整的邏輯閉環。而鄭曉龍正是《藏海傳》的總導演,能與細節控“交鋒”十餘年不落下風,他的獨門秘籍是:把細節當情節。
鄭曉龍導演解釋了他的創作方法論,並非只從邏輯入手,更要不放過每一個細節。他説:“無論你的情節多麼複雜,多麼異想天開,但當你有非常紮實的細節的時候,人們就會用細節來腦補情節的缺失。我想説的是,為什麼我一直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哪怕《藏海傳》是個架空朝代的故事,但電視劇創作時一定要給它落地。我們假想故事發生在明朝,就去做大量考據復原明朝的社會民生,從百姓生活到頂層制度,觀眾會因此真實地感受到這個故事,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觀·劇
當觀眾的快樂不再止於觀看
《藏海傳》收官之際,也有很多觀眾因為沒有等到期待中的答案而略感遺憾,比如:永容王爺保護藏海的真實意圖,六初師傅的真實身份,皇帝是因何而死等,他們認為前期埋下的懸念最終也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然而,奇怪的現象出現了。可能之前的代入感太強,大結局點映後網友對《藏海傳》的討論和二創仍居高不下,“野生編劇”們從考據到狂歡,又開始幫導演彌補敘事漏洞,幫編劇續寫劇本,做補償性創作。
很有可能《藏海傳》催生“野生編劇”的現象只是一個開端,當大量觀眾不滿足於作為一個旁觀者,進而直接通過社交&&參與到替導演、編劇查缺補漏的二度創作之中,觀眾的智慧將會倒逼國産劇創作迭代,向精細化方向持續深耕。北京日報記者 金力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