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中國人情感的根基,婚戀則是成家的第一步。電視劇《成家》以輕喜劇風格,講述思締妮婚介公司的婚戀顧問們為客戶尋找適配對象,助力“成家”的故事。二十多個婚戀案例通過單元劇式的敘事、濃郁的情感元素,建構起一個有關婚戀的影像數據庫,展現了當代社會複雜的情感圖景。
把婚戀顧問這個冷門的職業搬上熒屏,是職業劇的新嘗試。六位性格鮮明的婚戀顧問組合成一組角色群像,他們不是傳統職業劇裏的精英專家,而是各有煩惱的普通人。總經理秦天越和小員工李樂凡這兩位女性都遭到強勢婆家的嫌棄,無法和相戀多年的男友成婚。因為母親想要再婚,副經理馮清鳴遭到再婚對象的子女刁難。業績最佳的葉朗看上去沒心沒肺,卻暗戀被丈夫欺騙的咖啡店老闆娘。斤斤計較的夏晚晴既要衝業績,又要照顧身患重病的丈夫。理工男程旭能設計出高難度的婚配程序,卻不敢向暗戀的女孩表白。他們幫客戶解決婚戀難題,自己的感情卻一地雞毛。這種“醫者難自醫”的反差,讓角色十分接地氣。
不同於傳統婚戀題材作品從頭到尾只聚焦單一主線的敘事模式,該劇以單元劇形式,徐徐展開一系列有關情感困境、家庭倫理和尋愛迷思的故事。從“不婚族”到“合約婚姻”,從“天價彩禮”到“婆媳大戰”,再從“相親鄙視鏈”到“聾啞人婚戀困局”,每個故事都對應一個社會熱點。這種數據庫式的敘事通過精心設計的劇情結構呼應當代社會快節奏、碎片化的生活特徵。觀眾可以像刷短劇一樣隨時切入不同故事,在人物的情感經歷裏尋找屬於自己的幸福模板和情感共鳴。在劇集播出的同時,《成家》片方進行線上聯動,利用網絡&&,讓觀眾成為敘事的共創者。一方面,官方賬號發起話題討論,“父母黃昏戀該不該支持”“子女干涉老人算不算自私”等討論延伸了劇集邊界,讓婚戀話題從熒屏照進現實。另一方面,邀請觀眾進行二創,對熒屏故事再演繹,不但加速了劇集的廣泛傳播,還豐富了原來的敘事。劇裏劇外形成“敘事共生”,讓作品的影響力突破屏幕限制,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不過,碎片化敘事也有代價,觀眾剛對某角色投入感情,故事就匆匆收尾,導致前期劇情略顯松散。儘管展現了不少當下的婚戀難題,但解決問題的套路簡單得好像童話模板,矛盾也似乎都靠某種刻意的巧合來化解。控制狂婆婆突然通情達理,江湖騙子被輕鬆揭穿,連身患絕症的丈夫都能奇蹟般地振作起來。職場精英秦天越空降婚戀公司擔任經理,與注重情感培養的金牌顧問馮清鳴發生理念衝突,最終兩人在雙方父母的助力下也成為戀人。這些設計雖然溫暖,卻回避了現實中的一些結構性矛盾。好在後期溫情戲份增多,用情感濃度彌補了敘事斷裂。為了貼近時代,劇中還加入大數據匹配、AI相親等科技元素。婚介顧問們一旦無計可施就會求助於數據報表,篩選條件最匹配的人進行對對碰,並屢屢順利完成任務。如此看來,數字紅娘遠遠比六位婚戀顧問在姻緣一線牽上能力卓越得多,傳統的介紹對象變成了一場數據游戲。
《成家》試圖以影像志的形式對當代的婚戀問題進行某種調查。婚戀顧問是社會觀察員,婚介公司則成了社會“診所”。但創作者選擇的婚戀樣本是否能折射出真實的社會問題,仍值得思考。新新人類的生活與上一代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還將他們遭遇的情感困境歸因於不明就裏的父母、天價彩禮等話題,説明這場影像調查尚未觸及真正的社會肌理。現實中,天價彩禮背後是經濟壓力,代際衝突源於觀念差異,這些深層問題被荒誕輕喜劇風格和大圓滿結局淡化了。
《成家》不同尋常的敘事模式,恰恰映照了這個時代的婚戀焦慮。與老一輩“一生一世一雙人”的婚戀家庭理念不同,年輕人在選擇對象時,增加了很多新的考量因素。二次元愛好者、社恐宅男等不同群體沉迷於數據庫相親時,是否還在思考愛情的本質是什麼?顧問們用科技手段提高配對效率之時,能否療愈現代人的情感孤獨?從劇中的碎片故事裏,觀眾收穫了一些啟示,組建家庭容易,但如何成就一個家,需要人們付出真心與努力,才能收穫幸福美好的生活。
(作者:劉思佳,係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