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座危樓誰是主人誰是客,只三間老屋時宜明月時宜風。”這副懸挂於老字號福聚德廳堂中的對聯,已在舞&上陪伴觀眾度過37載春秋。6月2日晚,北京人藝經典話劇《天下第一樓》迎來第600場演出。自1988年首演以來,數代人藝人在《天下第一樓》駐足,磨煉出一部極具人藝風格特色的舞&精品。
《天下第一樓》由何冀平編劇,夏淳、顧威、閆銳導演,以烤鴨店福聚德的起落興衰折射世事變遷,以盤中五味對應人生百態。回憶當年創作情形,何冀平記憶猶新,比如當劇本拿到北京人藝時,何冀平像答辯一樣接下撲面而來的一個個問題,因為大家不相信她能寫出一部離自己如此“遙遠”的作品;又比如時任人藝編劇組組長的於是之先生總會謙和地用雙手接過劇本,再用隨時可擦去字跡的鉛筆留下註解……
“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是對這部作品創作過程的精準提煉。北京人藝院長馮遠征介紹,何冀平曾“窩”在後廚,看師傅們托着烤桿、走着十字步把烤鴨架上爐火,身體律動仿佛帶着音樂的節奏,後來,她還拿下了二級廚師證。“糖放多少、醋放多少、佐料按什麼順序添,不是聽別人説,而是她自己去做。”由此鋪展的“味道”,在《天下第一樓》裏層層遞進,余味不絕。
從首演到第600場,從跑龍套到演過300多場羅大頭一角,王剛是《天下第一樓》傳承發展的親歷者、見證人。“作為演員,我們最大的收穫是隨着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對角色理解得更深,這也是話劇舞&的好處,它允許你隨時做出改變。”王剛説,這也意味着不能止步的探索,“每一次排練,都給了我們一個重新認識角色的機會。”(北京日報 記者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