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湯哥令人感動,《碟中諜8》卻不能讓人激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6/03 09:06:58
來源:文匯報

阿湯哥令人感動,《碟中諜8》卻不能讓人激動

字體:

《碟中諜8:最終清算》在中國地區上映4天,票房接近2.3億元。

端午小長假,《碟中諜8:最終清算》在中國地區上映4天,票房接近2.3億元。影片自5月23日起陸續在北美和世界各地公映,全球總票房已累計超過3.5億美元。這部“碟中諜”系列的收官作能超越《碟中諜6:全面瓦解》、成為全系列單片票房最高的一部嗎?答案尚不明朗。

可以明確的是,在這部長達2小時49分鐘的電影裏,主演湯姆·克魯斯以63歲的年齡仍奮力奔跑,上天入海。看到銀幕上的他脫掉潛水服,只穿泳褲在冰封下的海中潛泳,以及他手腳並用攀附着螺旋槳戰鬥機,山谷狂風把他的頭髮吹得根根分明如同拉直的鋼絲……在這些場面裏,情節失去了意義,“碟中諜”系列的全部內容是湯姆·克魯斯這個銀幕巨星。從1996年的第一部《碟中諜》到現在,他在長達30年、近三分之一個世紀的時間裏,用電影對抗現實的時間,對抗真實世界裏身體受到的物理局限,仿佛在伊桑·亨特拯救世界的直男童話裏,電影讓他擁有了不老和不死的特權。儘管在《碟中諜8》的海報上,皺紋佈滿那張曾經被認為宛如阿波羅的面孔,可是他在海裏撲騰或半裸着進行體能訓練時,畫面上的身材線條挑戰着觀眾對“花甲之年”的認知。

1996年,擅長黑色電影和邪典風格的導演布萊恩·德·帕爾馬把一部1970年代的小眾諜戰電視劇改編成電影,這就是第一部《碟中諜》。主演克魯斯當時34歲,他迄今為止的表演生涯裏最重要的作品,在那時都已經完成了。距離《碟中諜》公映的十年前,24歲的克魯斯因為《壯志凌雲》,就以“永恒的少年”這樣的美麗幻象,在好萊塢産業和世界電影史裏小小地佔據了一個難以被替代的位置。從1986年到1996年的十年裏,他也完成了從男花瓶到演員的身份轉變,陸續參演和主演了《雨人》《生於七月四日》《大地雄心》這些電影,距離“演技派”一步之遙。幾乎在出演《碟中諜》的同時,他主演了另兩部很有野心、也很挑戰觀眾的電影——庫布裏克導演的《大開眼戒》和保羅·托馬斯·安德森導演的《木蘭花》。然而,導演和演員共同遭受了命運或市場的玩弄,克魯斯參與的藝術成就最高的兩部作品在上映的當時讓他受到入行以後前所未遇的質疑。飽嘗了票房和評論的雙重打擊,千禧年後,克魯斯的表演方向徹底地轉向了。

進入新世紀以後的25年裏,克魯斯的職業履歷以及他的表演風格,和“伊桑·亨特”這個傀儡工具人緊緊捆綁在一起,他們互成表裏。德·帕爾馬的第一部《碟中諜》帶着一定程度作者導演的野心,他希望在“邦德模式”之外,開拓諜戰電影的另一些可能性。經過吳宇森執導的第二部票房大爆款《碟中諜2》,到艾布拉姆斯導演的第三部時,德·帕爾馬的初心已經被置換了,這個系列從此確立了非常明確的風格:由超級巨星的真人演員來真實表演極度卡通化的動作大片。從2006年開始的未來20年裏,“不可能的任務”這個直譯的片名有了雙重含義:既是電影裏的伊桑·亨特總能完成匪夷所思的行動,也是電影拍攝現場的湯姆·克魯斯總能做到觀眾和同行都難以想象的“實拍”。在特效技術發達的當代好萊塢,大量的“大場面”借助於CGI以假亂真,而“碟中諜”系列的每次“上新”總在強調:阿湯哥沒有用替身和綠幕,他是玩真的——真的爬了迪拜雙子塔、真的把一輛黃色菲亞特開到散架、真的駕摩托車飛躍懸崖跳上行駛中的火車,直到《最終清算》時,下潛艇冬泳的是他,扒飛機跳傘的還是他。

這就意味着,克魯斯在剛過去的四分之一個世紀裏,以他從30多歲到年過花甲的肉身,在諜戰片和動作片的交叉區域,生造出獨一無二的分支:克魯斯類型片。就好像《壯志凌雲》本該是一部無聊的瑪麗蘇電影,但是24歲的克魯斯以絕對的青春之美凌駕了陳詞濫調。“碟中諜”系列同理,這些情節荒誕、毫無邏輯和情理可言的電影,能夠被不斷地放映且在好萊塢産業歷史裏佔據一席之地,很大程度是因為湯姆·克魯斯的肉身在場。觀眾坐在電影院裏,不是代入伊桑·亨特經歷的情境,而是代入克魯斯一次次突破極限的身體,“想象和阿湯一樣實踐這些藐視人類生理極限的行為”。

在這個意義上,《最終清算》進入了很難逆轉的悖論,以至於這個系列到了必須要告一段落的時刻。《最終清算》最重要的段落“伊桑·亨特肉身進入海底潛艇”發生時,電影已經進行了100分鐘。這意味着電影超過一半的時間,這場“不可能的行動”是在多線程的對話裏展開的,這就譬如讓觀眾聽了一段漫長的播客,才眼見直觀的“亨特/克魯斯的行動”。以克魯斯這個年齡的生理條件,他還能承受多大強度的動作特技拍攝?這是很有緊迫感的問題之一。更現實的矛盾在於,影片最終呈現的模樣越是強調這位超級巨星的“敬業”,那麼他在水下和空中變形的身體細節,事實上抵消了觀眾渴望看到“真人在表演中實踐卡通式無所不能”的樂趣和爽感。“阿湯讓人感動,《碟8》卻不能讓人激動。”出現在歐洲社交網絡上的這句評論,並不是風涼話。(文匯報 記者 柳青)

 

【糾錯】 【責任編輯: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