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軒(中)在給兩位演員説戲。北京日報記者 方非攝
北京日報記者 韓軒
雜技與音樂劇的跨界融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誕生在老北京天橋的北京雜技團,為什麼要推出音樂劇?4月3日至10日,北京雜技團出品的音樂劇《扶搖直上》將在北京天橋演藝區·萬勝劇場迎來首輪演出。近日,該劇導演李佳軒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劇透新劇的創作故事。
舞獅雜技貫穿故事
音樂劇《扶搖直上》的故事圍繞青獅雜技團展開。青獅雜技團曾憑舞獅絕技名震四方,卻在當代經營艱難,演員懈怠。年輕的團長阿姜頂着壓力,嘗試各種辦法振興雜技團卻遲遲不見起色。這時,另一雜技團的藝術總監大勇,帶着不為人知的秘密來到青獅雜技團……
李佳軒介紹,《扶搖直上》的故事充滿波折,“男女主角有沒有把這個雜技團振興起來,我們留了個懸念,但重要的是,他們把一盤散沙的團員重新凝聚了起來。”李佳軒説,《扶搖直上》想和觀眾分享,無論生活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不要自怨自艾,強大的生命力可以帶着大家衝破困境。
講雜技團的故事,劇中一定會出現大量雜技元素。極具觀賞性的舞獅雜技貫穿故事主線,草帽、空竹、球技、綢吊、跳圈等雜技表演將輪番上陣。“在音樂劇中使用雜技,一定要讓雜技語匯和劇情契合,也得和人物設置契合。”李佳軒透露,劇中的女主角設定為綢吊演員,因為綢吊具有極強的力量感,也能給觀眾帶來極強的視覺衝擊力,象徵着旺盛的生命力。
音樂劇演員學雜技
一部音樂劇融合雜技元素,是讓雜技演員學唱歌,還是讓音樂劇演員練雜技?“專業雜技表演難度很高,只有專業演員才能保證效果,於是我們把影視作品裏替身的概念放在戲劇舞&上。”李佳軒説。
劇中,飾演同一個角色的音樂劇演員和雜技演員將穿着相同的服裝,擁有同樣的造型,“通過場景或光的轉換,兩位演員在場上完成調換,我們會通過調度和設計,讓觀眾意識不到舞&上已經完成了換人。”李佳軒透露。
不過,音樂劇演員還是學習了大量的雜技表演。青獅雜技團的絕技是舞獅,音樂劇演員也學習了這項技藝。舞獅需要兩人搭檔,音樂劇中為一男一女搭配,“獅頭的女演員要站在獅尾男演員的腿上,不僅要站得穩,還得把20斤重的獅頭舉起來做動作,非常有挑戰性。”
此外,《扶搖直上》全劇包含23首歌曲,如此大的歌曲數目對演員來説也是考驗。該劇音樂將以搖滾樂為基調,描繪阿姜等角色在逆境中生長的心路歷程。
跨界拓展雜技表現力
為什麼要把雜技團的故事做成音樂劇?這正是北京雜技團不斷面向市場、轉變創作思路的寫照。
1957年誕生於天橋的北京雜技團是北京市非遺項目“天橋雜耍”的傳承保護單位,它賡續着新中國現代雜技的起源——天橋雜技的文脈,也嘗試着創新雜技的戲劇表達。近幾年,北京雜技團推出過《春望——小蘿蔔頭》《永定山河》等雜技劇,運用雜技技巧講述故事。今年,北京雜技團將創作視野跨界鎖定在音樂劇上。
“之前兩次雜技劇的嘗試,已經讓相當一部分觀眾認識到了北京雜技團的雜技,現在的雜技藝術早已不只是當年大家以為的雜耍。”李佳軒正是和北京雜技團合作創排《春望——小蘿蔔頭》《永定山河》的導演,這次再合作音樂劇,他希望進一步拓展雜技藝術表現力。
“雜技也有非常強的戲劇語匯和敘事能力,它不僅能像舞蹈一樣用肢體敘事,還能利用高空動作,形成更多的維度,這也非常適合現代劇場的藝術表達。”在他看來,開發雜技在劇場藝術中的運用,不僅有趣還非常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