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16日晚,北方崑曲劇院精心打造的《游園·驚夢》大劇場版在國家大劇院戲劇廳連演兩場。首演當晚,現場座無虛席,觀眾沉浸其中,謝幕時分掌聲雷動、叫好聲此起彼伏。
這部歷時兩年打磨的匠心之作,以湯顯祖《牡丹亭》為藍本,融合宮廷美學與當代舞&表達,將傳統崑曲的雅致韻味推向高峰。
2024年12月,該劇古戲樓版在擁有三百餘年歷史的正乙祠戲樓首演,便引發轟動。雙層古戲樓的雕梁畫棟與劇中復刻自故宮的服飾道具交相輝映,觀眾感嘆:“舞&仿佛仙境,一顰一笑皆是詩畫。”“重工滿繡的戲服、如夢如幻的燈光,讓人恍若穿越回明清宮廷,體驗了一場皇家貴族的美學儀式。”更有戲迷盛讚:“這是崑曲與古建築靈魂的共振,是傳統藝術在當代最美的重生。”
相較於古戲樓版的古典幽微深邃,國家大劇院版以更宏大的舞&呈現“宮廷美學”的氣韻。杜麗娘與柳夢梅的生死之戀,在更開闊的舞&上被賦予史詩般的浪漫張力。
《游園·驚夢》以“夢境”為敘事主線,串聯起“尋夢”“離魂”“冥判”“幽媾”等經典篇章,通過多維舞&調度,將人間、地府與幻境交織於一方戲&。
總導演張鵬&&:“我們以‘傳統為骨、創新為魂’,在保留崑曲‘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精髓的同時,用現代燈光、布景、服裝、道具等,賦予其更豐沛的情感張力。”
這部戲的服裝設計由故宮博物院專家張銳操刀,復刻宮廷紋樣,以真絲面料純手工刺繡。比如杜麗娘的戲服紋樣復刻故宮藏明清服飾的纏枝蓮、折枝花,衣襬繡金線雲紋,行走時流光溢彩,暗合“游園”的靈動。花神手持的“寶石花”法器,以非遺宮廷工藝製作,玉石鑲嵌的枝幹與絹花結合,在十二花神舞段時,呈現出“堆花”儀典的磅礡之美。
舞美設計師劉科棟以“極簡寫意”重構古典園林,用三面可移動的“月亮門”景片和七層紗幕,打造出流動的多維舞&。“月亮門”通過升降與橫向位移,從杜麗娘的閨房到柳夢梅的書房,僅憑幾何線條便勾勒出園林的婉轉曲徑,呼應崑曲“移步換景”的傳統美學。
燈光設計任冬生以光影編織夢境,讓舞&成為流動的古典畫卷,打造出如夢似幻的美學空間,任冬生説:“我們燈光的每一次變化,都是為了更好地烘托劇情和角色的情感。”
觀眾林靜&&,在看戲的過程中,總是對舞&和燈光的變換充滿期待,而其間每一次變化都是一次驚喜,一次震撼。
音樂總監周友良將傳統昆腔與現代配器巧妙融合,絲竹管弦中暗藏情感涌動;杜麗娘飾演者、一級演員邵天帥以婉轉水磨調吟唱少女情思,柳夢梅扮演者王琛的唱腔清朗如月,演員的深厚功底與精湛演繹,讓經典劇目在傳承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邵天帥在順利完成演出後説:“有機會呈現如此精彩的作品,這是身為表演者的幸運,所有創作者一起,完成了一次對傳統經典的致敬,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演繹!”
該劇集結戲曲界“頂配”陣容:藝術指導汪世瑜、劇本指導郭啟宏、學術顧問王馗等名家坐鎮,確保傳統底蘊;導演張鵬、編劇王一舸等創作者則以先鋒視角重構經典。
張鵬&&:“我們並非簡單復刻《牡丹亭》,而是借杜麗娘‘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哲思,叩問當代人對自由與愛的理解。”
很多觀眾在觀劇之後,在網絡上發聲:“整部戲真如一張《千里江山圖》,每一幀畫面都是一幅畫,極致的中國美學,古典與現代的浪漫碰撞!”“原來戲曲可以如此美,現代的燈光舞美和音樂烘托,與經典崑曲之間産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當代人就應該有當代的表達,多拍,愛看!”
很多年輕觀眾是第一次看崑曲,00後觀眾諶思岩在觀看演出後&&:“崑曲初體驗很成功,就像電影《哪吒》一樣,我們的傳統文化經過現代演繹,總是給人無盡的驚喜!”
北方崑曲劇院院長楊鳳一&&:“《游園·驚夢》這部戲是我們的一次全新嘗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們一直在探索,希望不斷呈現更符合當代人審美的優秀作品。”
(光明日報記者 尚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