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西班牙的“洋景漂”喬曼(右二)帶着他燒制的瓷器來到節目現場。出品方供圖
從青玉雕大禹治水山子,到秦良玉紅綢盤金繡花蟒鳳衣,再到遼契丹文八角銅鏡,在過去幾個月裏,來自中國九大文博機構的27件國寶通過《國家寶藏》第四季亮相。節目試圖給出“我們的文明將為人類的未來提供哪些根植於血脈的智慧與力量”這一問題的答案,讓觀眾看到國家寶藏蘊藏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國家寶藏》節目今年已經進入第七年。第四季不僅有更加大氣磅礡、精美炫酷的舞美,而且在國寶守護人的帶領下,走進眾多國寶的前世今生,講述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何以延綿至今。來自青海省博物館的條紋彩陶靴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成熟靴子造型,表明3000多年前先民已經脫離用整塊獸皮裹在腳上的原始鞋狀態,具備現代鞋靴的“幫底分件”“反绱工藝”等製造技術。從節目中可以看到,當時青海先民穿着這樣的鞋走出河湟谷地,邁出探索世界的腳步;到了漢代,張騫穿着一雙翹頭履出使西域,踩出絲綢之路上的一串串腳印;當年蘇軾一路被貶,穿着方頭履走完北宋大半個疆域;明代的官靴陪伴鄭和七下西洋,踏足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些都讓觀眾感受到,歷史是人走出來的,我們面前的征途永無止境,但路雖遠,行則將至。
這季節目中出現的文物涉及多元民族文化,節目生動演繹傳世珍寶背後的傳奇故事。藏於青海省博物館的明永樂款銅鎏金觀音像,造型別具匠心、風格兼容漢藏。其所在的青海瞿曇寺,得益於歷朝歷代的持續修建,保存了眾多藝術珍品,也讓各族民眾匯聚於此,並因其文化的滋養而安居樂業至今。藏於安徽博物院的鑄客大鼎曾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屢經遷徙,其顛沛流離並得以保存下來的過程是中國人民歷經千辛萬苦取得抗戰勝利的見證,也呼應了鑄客大鼎上銘文“安邦”的含義。
古有禹跡九州鑄華夏,今有現代水利建設工作者努力尋找人類與自然的相處之道;翡翠蟈蟈白菜“化腐朽為神奇”,節目請來科研團隊科普白菜的基因密碼;元青花釉裏紅樓閣式人物穀倉生動再現元代景德鎮地區社會生活場景,如今有一大批“洋景漂”來到景德鎮,延續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從文物出發,節目生動詮釋了今人如何以非凡創造力,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新生,讓歷史文脈融入現代生活。(辛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