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華戲劇的最新創作——舞&劇《戎夷之衣》,近日在老舍劇場首演。作為北京市文聯2024年文學藝術創作扶持專項資金項目,該劇對戰國名篇“戎夷解衣”進行了一次視角獨特的現代性解讀。在香港導演黃龍斌的執導下,黑色的雪花、充滿現代感的肢體展現、白色寫意的服裝,都讓這部歷史劇有了更加風格化的外衣,但內核依舊是心理與思辨。
戎夷解衣故事“雪”中登&
大幕拉開,一場“黑雪”在舞&之上隨着狂風飛卷,演員們以一段現代肢體語匯開場。黑色的“雪花”鋪滿整個舞&,如同站在歷史的灰燼之上娓娓道來……
舞&劇《戎夷之衣》改編自《呂氏春秋·侍君覽第八》中戎夷解衣的故事:齊國墨家義士戎夷與弟子石辛前往魯國,途遇大風暴雪,二人露宿城外。經過爭執戎夷脫下棉衣給弟子穿,自己半夜凍死,弟子石辛因而活了下來……故事也就此拉開帷幕,圍繞“戎夷解衣而死,弟子活下”的主題,以時空穿插的敘事,展開了跨越36年的故事。
石辛從投奔楚國大司馬,到殺死自己的岳丈大人投靠秦國,再到最終被秦王奪去了性命,罪惡在主人公身上日甚一日地蔓延,而道德的秩序也同時永恒不變地運行着……
該劇由劇作家李靜創作劇本,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副院長黃龍斌擔綱導演,演員、作曲人於曉光主演“石辛”一角。舞美設計、燈光設計、服裝設計、舞蹈編排、音樂設計等均來自香港,與內地的舞&技術團隊攜手呈現出強烈的視覺效果。
劇本到舞&遵守的原則是“好看”
首演結束後,一場名為“我的身體我的靈魂以及我的歷史”的戲劇論壇中,編劇李靜介紹了劇本創作的初衷,《戎夷之衣》的創作始於2017年,當時她偶然看到錢穆先生的一本書引用了“戎夷解衣”的故事。“其中兩點擊中了我,一是故事中隱含的道德悖論:道德者只有通過自我犧牲才能是真的活着,如果他致力於保存自己,那麼他其實已經死了:只有透過對非道德者的犧牲他才能成就自己,並且他自己就要去消滅掉自己;二是我在想師父把棉衣披在徒弟身上,這個徒弟以後的人生怎麼過?該劇正是以此兩點為核心,經歷了兩年的反復尋索而成。序幕裏説‘你裏頭的光若黑了,那黑暗是何等大’,這就是這個戲的核。主要探索的是一個人的自我和良心之間的關係。”
對於題材的選擇,藝術總監王可然&&:“央華選擇所有的作品都有一個永遠不顛覆的原則,那就是我們從來不做讓人更加絕望的作品。看見《戎夷之衣》這部作品的時候,我吃驚於劇本從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劇中的每一個人都很‘概念’,但所有人都在表達着一種劇烈的痛苦,這種痛苦形成了一種對人自有文明的建設。迄今為止所有人都在探索着的是活着的可能和背後的批判性,而我喜歡的正是劇中用了如此多的人物去推進對這種思想的批判,而批判的背後我認為是作者深刻的、極其尖銳的對希望的渴求,用一切‘黑’去推動對希望的建立。而我們所要完成的便是從劇本文本到舞&呈現的巨大跨越,而其中必須遵守的原則便是要‘好看’!”
“石辛”像鑽石切割面
在導演黃龍斌的觀念中,他的創作通常要滿足兩點,一是給演員一個可以自由、真實生活在裏面的空間,二是給觀眾一個想象的空間。“舞&上的‘黑雪’便是我看到劇本時感到可以給觀眾的想象空間,是一種對劇本中所營造的世界的‘亂’的投射,而‘黑’正是象徵了人的慾望。我很喜歡李靜老師作品中對善與惡的探討,主人公看似一直在選擇,但其實他是沒有選擇的,他一直在為活命而做出選擇,直到最後走向死亡。劇場、歷史、慾望、選擇、想象,這是我為這部作品提煉的五個關鍵詞。”
舞&上,飾演“石辛”的於曉光無論形體還是&詞都絲毫看不出遠離舞&多年。“參加這部戲的排練就像回到大學校園,《戎夷之衣》與傳統舞&劇的表達方式有很多不同,非常具有挑戰。從最開始懷疑自己,到在導演、編劇及大夥的鼓勵幫助下慢慢找到自信。在我看來,石辛是一面黑色的鏡子,像鑽石一樣有很多切割面,他是很多人的某一個面,他的每一個當下都是真的,但當他掉轉過頭就會忘記原來那一面,他的存在給了生活中很多這樣的人一個引以為戒的例子。創作這樣一個角色,演員需要把自己砸得很碎。”
該劇首演之後將迎來為期近三個月的全國巡演,遍及20余個城市。
本組文/記者 郭佳
攝影/記者 柴程
點評
“選擇之難”是一個永恒的難題
作家、學者止庵觀劇後&&:“劇中石辛的人生始終‘身不由己’,一直在‘求生’與‘求勝’的複雜局面裏。作品的核心是‘選擇之難’,這是一個永恒的難題,《呂氏春秋》裏提出的問題,今天依然沒有解決,因為這個複雜的問題是永遠無解的,也因此讓我們的共鳴和思考會非常多。”在戲劇評論家林克歡看來,“一直以來,這種觸動到終極關懷和哲學深度的戲劇少之又少。”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藝術總監呂效平也講述了他眼中的《戎夷之衣》,“骨子裏是悲劇,但卻以喜劇來呈現。導演像個孩子似的來講述這個故事,這個做法太天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