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語”與“中國心”——傳統文化內核助力中國科幻電影創新發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8/07 08:57:51
來源:新華網

“世界語”與“中國心”——傳統文化內核助力中國科幻電影創新發展

字體:

  新華社成都8月6日電(記者李倩薇、餘里)“《流浪地球》系列電影的成功不僅在於中國電影工業技術的顯著進步,還在於其蘊含的中國文化內核。”近日在此間舉辦的第37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科幻論壇暨成都電影産業專場推介會上,與會嘉賓這樣評價《流浪地球》系列電影。

  此前,《流浪地球2》入圍第37屆大眾電影百花獎三項提名。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陸紹陽認為,家國文化、倫理親情、奉獻與犧牲、集體主義與協作等概念,構成了《流浪地球》系列影片的精神內核。

  在與會嘉賓看來,科幻作品是一種“世界語”,擁有以科學為源頭創作的共同“骨架”,而不同的文化則是塑造各國科幻作品氣質與形象的精神內核。

  1980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引起巨大轟動,影片展現了激光武器、機器人和先進設備,被認為是真正符合類型片特徵的第一部中國科幻電影。此後的很長時間裏,中國科幻影視作品處在被遺忘的角落。

  2015年劉慈欣憑藉《三體》獲得雨果獎之後,中國科幻電影關注度重起。2019年,改編自劉慈欣同名作品的《流浪地球》上映,這一年被許多從業者定義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秘書長王紅衛近年來參與了《流浪地球2》《宇宙探索編輯部》《從21世紀安全撤離》等科幻電影的製作。他認為,《流浪地球》系列電影上映後,電影工作者開始更深刻地思考中國科幻電影所蘊含的本土價值觀念。“要讓更多觀眾産生對未來的思考和好奇。”王紅衛説。

  第37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科幻論壇暨成都電影産業專場推介會在成都舉行(8月4日攝)。新華社發

  近年來,《獨行月球》《宇宙編輯俱樂部》等不同類型的科幻電影上映,越來越多的電影人投入到科幻電影創作中。

  在中國作家協會科幻文學委員會副主任陳楸帆看來,中國科幻作品需要找到與西方科幻的不同之處,比如中國元素、中國情感、中國主題等。“到下一個階段,我們還可以用世界視角講述具有中國內核的科幻故事。”

  《流浪地球》系列電影導演、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郭帆認為,成為一名合格的導演不僅需要對電影藝術的熱愛、電影技術的把控、電影工業的運用,更需要對世界之需、社會之需、觀眾之需有深刻的體悟和洞察。

  “未來10年,我將繼續深耕科幻電影,創作出更多具有中國特色、彰顯中國文化的科幻電影,繼續走在電影工業化的道路上。”郭帆説。

  連接過去與未來,科幻電影發展也與科技進步緊密相關。

  潛水艇、衛星通信、移動電話……過去許多科幻文學和電影中的描述已成為現實,而現在的科幻作品正想象着一幅未來的圖景。“科幻與科技創新是一種雙螺旋關係,科幻是想象力,科技是創造力。”科幻作家王晉康説。

  從“天眼”觀天到“夸父”逐日,再到嫦娥六號啟航……中國科普作協科幻專業委員會會員姜振宇認為,近年來,中國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帶給科幻作家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未來事務管理局創始人兼CEO姬少亭認為,中國科技正高速發展,這讓每個人思考自身和科技之間的關係。科幻作品是最好的載體,讓世界了解中國關於國家和世界、過去和未來、宇宙和人的看法。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