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端》國劇的一種新開端-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1/21 09:06:39
來源:北京青年報

《開端》國劇的一種新開端

字體:

 

  作為2022年國産劇開端的《開端》,似乎真的讓我們看到了國劇一個新時代的開端。

  這部十五集短劇,讓我們看到了國産劇另一種想像的可能——全球范圍內故事庫枯竭後,走向復數的副本闖關故事,同時又在同題寫作中給出了中式回答。

  “無限流”,還是時間迴圈?

  《開端》改編自晉江作者祈禱君的同名小説,講述了遊戲架構師肖鶴雲和在校大學生李詩情在遭遇公交車爆炸後“死而復生”,于公交車出事的時間段內不斷經歷時間迴圈,從下車自救到打破隔閡並肩作戰,努力阻止爆炸、尋找真相。與其説《開端》是一個“無限流”故事,毋寧説其故事類型是時間迴圈。

  什麼是“無限流”?

  這或許是一些觀眾點開視頻映入腦海的第一個問題。

  倘若以中國“無限流”網文作為這一概念起源的話,這個設定通常指:主角進入神秘的“輪回空間”,前往電影、遊戲、動漫和小説的副本世界完成任務、在輪回中冒險。後又衍生出幾種不同的發展路徑,或是將冒險的“副本”從照搬現成作品,轉為借經典元素構建的原創性情節,或是將目標轉為修補原副本世界中的遺憾;或是引入“本世界”與“輪回空間”並舉,在由現實世界與副本世界共同組成的更大係統、更高維文明中去思考,思考意義、價值與存在。

  如果從《無限恐怖》開啟的“無限流”脈絡來説,“無限流”的兩個關鍵要素即是,帶有一定程度“扮演”與遊戲性質的冒險,以及與現實空間並存的遊戲/輪回空間。融入流行的“大逃殺”元素後,“無限流”劇情在創作者與讀者觀眾處形成了一種不成文的“默契”:管好自己,不要做英雄。“無限流”故事的可看性一定程度上是靠犧牲NPC型玩家支撐起來的——面目模糊的配角與龍套,或是實力不足或是運氣不濟,用他們的層層死亡下堆出這場遊戲的殘酷。無路可退的選擇,你死我活的競賽,嚴酷暴力的手段,猜忌叢生的關係……

  于此,社會性的秩序約束一一失效,動物的本性是自保為上,利他的犧牲奉獻通常是教訓、而不再是教益。因而,進入遊戲的主角往往有這種覺悟:管好自己,如果當英雄去拯救世界、或是做個“送人頭”的好人,都不是效益最大化的選擇。在這個意義上,日本的《彌留之國的愛麗絲》《殺戮都市》《欺詐遊戲》《大逃殺》《要聽神明的話》《賭博默示錄》皆在此列。

  回頭來看《開端》,故事的設定是只要男女主共同沉睡,就會進入迴圈。男女主角共同進入迴圈,攜手尋找45路公交車爆炸案的真兇。一次又一次,他們試圖阻止爆炸案的發生,可隨之而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爆炸,除了男女主,無人生還……如此努力,顯然是在時間迴圈的故事脈絡中:莫比烏斯環式迴圈,西西弗斯式宿命,能否在一次次的重置中打出一個happy ending?如歐美作品《土撥鼠之日》《忌日快樂》《明日邊緣》《恐怖遊輪》。

  當然,歐美也有許多使用了類似的“死亡迴圈”或是“大逃殺”設定的作品,從電影《過關斬將(the running man)》到《楚門的世界》再到《饑餓遊戲》,故事的高潮往往始于“欺騙”的殘酷真相被戳穿、人們開始反抗,但這個“覺醒”完全是外部驅動的,即需要一個“他者”作為反抗的對象——極權統治和娛樂至死的“左”“右”掰手腕,諷刺極權統治“欺騙”的類型繼承自《1984》,諷刺娛樂至死“欺騙”的類型則來源于《美麗新世界》。

  然而,無論是奧威爾式的還是赫胥黎式的,與其説關心的是真相本身,不如説批判之劍指向的都是界面權力——在“未披露的故事”背後,那個決定人們可以看見什麼、而不能看見什麼的權力。與之不同的是,以《開端》為代表的想像力落地,其想像力是中國網生內容搭載的“芯”。

  同題寫作與中式語法:社會派的群像科幻

  無獨有偶,《開端》的故事便被認為是套了一部2011年上映的電影《源代碼》的殼子——故事起點與《源代碼》撞了,《源代碼》的設定是男主角科特不斷地在一輛高速行駛的列車上驚醒,列車忽然發生爆炸,他的任務便是負責調查芝加哥火車爆炸案找到恐怖分子,並查出他的下一個目標。他被一次又一次地送上那輛高速列車,每次只有八分鐘……而終點似乎也相似:需要找出藏匿于交通工具上的罪犯與炸彈。

  但筆者認為與其討論《開端》是否“借鑒”了這個設定,不如説《開端》像是同題作文,但給出了與其不同的答案解法。若對標日式“大逃殺”,這一故事類型設定之“卷”已進入為智鬥而智鬥的燒腦解謎向,遊戲規則説明都可以有一本書的分量。對于閱片量豐富的觀眾來説,《開端》的意義並不在于其設定的機關精巧,而在于大量篇幅劇情對于各式角色的刻畫當中——社會派的群像式科幻,比起“是什麼”,故事對“如何是”和“為什麼”的追問,對人性與動機的挖掘,才是《開端》精彩之處。

  女主角李詩情是拖住整個迴圈的“理想主義”,她一次次地踏上45路公交車,她選擇要解救公交車上無辜的乘客,故事的落點並不在于拆彈危機,在找到制彈人後更要阻止其引爆。

  車上有眾生相。男主角曾在無數次迴圈短暫地崩潰,他對女主角説,這些人“不值得”。這些沒被給予時間迴圈機會的配角們,他們是在無數次迴圈中都選擇“旁觀”的看客、也是被懷疑的對象,但在偏見之下他們有各自的故事:西瓜大叔的故事是《西瓜瓤是幹凈的,人心也是幹凈的》;行李箱大叔的故事是《行李箱裏是“家”》,“麻繩專挑細處斷,噩運只找苦命人”,行李箱大叔想要見義勇為的原因是因為有獎金,而獎金可以換成女兒從未見識過的高級衛生巾與洗面奶,但他的毫不猶豫地出手相助幾分是功利、幾分是危機時刻下意識的正義?看起來很“危險”的黑衣男生,其實是一個愛貓的中二少年,他也是唯一一個選擇相信時間迴圈故事的二次元。

  人性的復雜、幽微、閃耀、交錯。人有時行大善,有時有小錯,在各有掣肘的生活裏,如何面對一地雞毛,如何把被打碎的生活從地上撿起來,如何不將恨意與傷害無差別地報復到社會?肖鶴雲堅持的信條是,“善良不是廉價的道德,它是要和你的能力相匹配的,不然就是在添亂。”這些是《開端》借由一次次的時間迴圈,想要與螢幕前觀眾真正去分享的故事,希望網絡上的觀眾獨立思考、而不是成為那些在信任與偏見中搖擺的人、“只會在自己的認知范圍和道德標準下去評判他人”。

  所以説,《開端》是與《源代碼》同題寫作的不同解法。如果説《源代碼》探討的是自由意志:男主角認為“為國家效力,死一次就夠了”,即便面對的是一億人的利益,在非自願的情況下,也不能犧牲哪怕一個人的自由,“不管是生的自由,還是死的自由”。雖千萬人,我不願意,所以主角的選擇是反抗將大腦作為破案機器的宿命,為此他寧願切斷自己的“生命”係統。那麼,《開端》則是講承擔、責任、主動的選擇——既不是日式的在虛構世界中建構新現實,也不如歐美式幹脆地放棄這一方由記憶幻化成的虛假世界。

  我們有且只擁有這一個“現實”,這是《開端》的想像給出的中式回答。(韓思琪)

【糾錯】 【責任編輯:楊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