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電影人用一部部作品反映時代精神,推動我國電影産業快速復蘇發展,同時一批主旋律影片激發起廣大觀眾的愛黨愛國熱情,營造了同慶百年華誕、共鑄歷史偉業的濃厚氛圍,而多類型、多題材全面突破,精品力作接連不斷,為這一重要而特殊的年份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
2021年,新主流電影聚焦講好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弘揚中國精神,以創新的表達充分彰顯文化自信。新主流電影在題材風格、製作技術等方面不斷創新,吸引着不同年齡段的觀眾走進影院,讓主流價值觀潤物無聲地滋養人們的心靈。
2021年,在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上,中國電影人從百年輝煌黨史和新時代史詩般的偉大成就中,汲取創作營養,開掘主題立意,注重創新敘事表達,用光影生動講述中國故事,致敬黨的百年華誕,獲得了市場和口碑的雙豐收。
以“紅色光影圓百年夢凝心聚力啟新征程”為題,影視專家、從業者進行了圓桌對話,就主旋律影視文化作品如何在當下語境進行創新表達以及主旋律影視文化作品如何實現藝術性與商業性相融合等話題進行了深度探討。
疫情之下的2021年,中國電影繼續書寫着歷史:電影總票房和銀幕數量穩居世界首位,電影《長津湖》成年度現象級爆款電影,登頂中國影史票房榜。
二季度上映電影類型多樣,其中主旋律電影成為銀幕“常客”,與重映影片一起傳遞紅色力量。此外,愛情片、體育片、懸疑動作片、動畫片和文藝片也可圈可點,表現亮眼。
經歷了2020年電影的“空窗期”,2021年電影在第一季度尤其是春節檔迎來“爆發”,但春節檔後電影市場陷入“低迷期”,只有春節檔的第一季度不論是在電影票房還是觀影人次方面,都未超越往年表現。
偉大的事業,都是由一個個平凡普通的生命個體奮鬥出來的,他們都有自己的個體生命追求,如何讓這些人的個人追求跟黨的事業和國家的命運&&在一起,在關鍵時刻做出自我犧牲,是影片能否打動觀眾,讓觀眾信服的關鍵。
對於戰爭電影來説,“文戲”不可少但往往又不易處理好:歷史語境和上下文關係需要交代,精神昇華和思想價值需要承載,人物的情感邏輯和成長軌跡需要描摹,乃至要通過一張一弛,用文戲來調整影片的整體節奏。
如今主旋律電影的人物,不再是片面追求“高偉正”的形象,而是回歸到了普通人的塑造。
我們為什麼能有今天,我們的先輩用犧牲換來國家的安穩與和平,希望大家都可以到電影院裏去向這段歷史致敬,這是屬於我們中國人的故事。
在我38歲的閱歷裏、在這個年紀對電影的認知裏,已經是我能做到的最好了,也盡了最大的努力,我就滿足了。
希望觀眾看電影的過程跟游戲玩家的代入感是一樣的,電影觀眾跟着由晴明、博雅、神樂和八百比丘尼4個游戲主角改編的人物去人妖共存的世界冒險。
談到選角標準,楊冪説自己從不會考慮角色的“美與不美”,而是更多地關注怎樣去塑造角色,怎樣將角色演繹得深入人心。
導演路陽希望《刺殺小説家》呈現的“是新鮮的,是用一種東方的方式去拍的一部視效電影,不是對好萊塢的模仿。”
2021年,建黨百年主題電視劇的出現,打破了許多觀眾對“主旋律”作品的固有印象,並成功引發年輕觀眾的共情與共鳴。緊扣時代脈搏,回應時代關切,勇擔時代使命,這些劇集真實再現建黨百年波瀾壯闊的恢宏歷史,真情抒寫中國共産黨初心使命,在創新歷史人物典型塑造、拓展審美廣度深度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山海情》《覺醒年代》《跨過鴨綠江》《外交風雲》《理想照耀中國》《大江大河》《在一起》《功勳》……近年來,我國電視劇創作聚焦建黨百年、脫貧攻堅、改革開放、抗疫等重大主題,涌現出一大批膾炙人口的現實題材佳作,獲得觀眾認可和各界好評。
2021年,我們與太多的國産好劇相逢。它們或許有的粗獷,有的細膩,有的遠眺歷史,有的觀照當下。然而無一例外的,它們都溫暖着無數顆躍動的心靈。
縱觀整個暑期檔,不乏名導製作、陣容強大的劇集,但從成績來看,收穫的口碑卻與主創團隊的名氣高低並無太大關係。
2021開年,劇集市場佳作不斷熱度上漲,《山海情》 《覺醒年代》等多部重大主題電視劇獲得收視與口碑雙豐收,《上陽賦》《贅婿》等古裝劇接連不斷搶佔熒屏,玄幻劇 《司藤》意外收穫好評……整個劇集市場類型豐富題材多樣,質量、口碑均有提升。
我們確定只拍這些人物的高光時刻,而不是拍成人物傳記,不是拍他的一生,所以首先要決定選取他們人生中的哪一部分。
我可以通過表演去學習、成長,如果不是演員這個職業,可能我的經歷就會相對有限,哪怕只是片面的體驗,也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想法和認識。
《埃博拉前線》講述中國醫療隊與埃博拉病毒戰鬥故事的宏大命題,將鏡頭聚焦在了每一個鮮活的角色上,既有中國醫生的無畏與擔當,亦有很多令觀眾動容的中非友誼故事細節,劇情真實而不懸浮,節奏緊湊而不拖遝,收穫了不少好評。
生活態、煙火氣、關照現實、引發共情,是家庭倫理劇俘獲觀眾的制勝秘笈,而伴隨着時代的變遷,家庭劇也在不斷“進階”。
每一個人物都有鮮明的人物特點和基調,演好一個人物,首先要進入他的內心,去充分的感知他所經歷生活和內心的變化。
李雲亮是軍工後代,父母都在船舶企業從事潛艇製造工作。這樣的成長環境讓李雲亮對軍工製造有着深深地情結,拍攝《逐夢藍天》不僅是為父母圓了夢,也是圓了自己多年的一個夢。
在影視作品中,想讓更多年輕人聽懂,首先要聽他們在生活當中説的話,這是我不服老的想法。
《假日暖洋洋》的創作初衷,就是希望在剛剛過去的比較特殊的2020年,拍攝一部有溫度的劇,讓觀眾再看到這部劇時能夠想起家,在歡樂溫暖的治愈過程中撫慰焦慮。
縱觀2021年綜藝市場,垂直綜藝多面開花,長短視頻&&由競爭轉為協作,文化綜藝聚焦國潮成功破圈。總體而言,2021年算得上綜藝市場的“冷靜期”,類型更加垂直細分,模式更趨向“商業先行”,雖然大熱爆款依然稀缺,但整體市場熱度正不斷回升。
回首2021年的綜藝市場,從年初到年尾,文化類綜藝成為最耀眼的新星。過去文化類綜藝曲高和寡的局面,在這一年被極大地改變。
暑期檔向來是綜藝節目競爭最為白熱化的戰場,剛剛過去的2021年暑期也不例外。各大電視&&推陳出新頻放“大招”,視頻&&也將受眾年齡層繼續下沉,試圖俘獲暑期檔更多年輕 學生受眾。
現象級綜藝頻出的第一季度結束後,第二季度的綜藝呈現平穩發展的態勢。傳統文化類節目內容豐富、製作精良,頻頻出圈,情感觀察類綜藝持續輸出年輕人的價值觀,“她綜藝”與“媽綜藝”探討性別話題引女性觀眾共鳴,喜劇類綜藝、新開播綜藝創新不斷。
從第一季度綜藝數量來看,無論是&綜還是網綜整體較去年同期都有所下降,但節目質量均有所提升。老牌綜N代推翻舊模式玩出新花樣、養成係節目在原有形式中注入新環節、以女性視角切入的“她綜藝”繼續走俏、各種新的垂直題材節目也令觀眾耳目一新。
當觀眾還在感慨傳統喜劇類綜藝日漸疲軟,只能依託“脫口秀”等新樣式方能奏效之時,《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卻如同它樸實、簡明的名稱一樣,用一個一個紮實的創作,在喜劇綜藝這條“擁擠的賽道”上,跑出了“後發優勢”。
談及紀錄片,許多人的刻板印象與“叫好不叫座”相連。但在Z世代佔比月活用戶高達78%的B站,事情的判斷完全不同:在這裡,僅2020年就有累計1.3億人次觀看了紀錄片。
《典籍裏的中國》通過時空對話的創新形式,以典籍為脈絡,串聯起中華文明史的文化之鏈,以期構建深刻的文化傳播、交流的歷史圖譜。
米未生産內容,是希望將綜藝作為“放大器”,創造正向情緒價值,並以此讓這個行業中有才華的人被外界看到。
在中國,“説唱”這個流行音樂風格,正呈現出新的面貌。中國説唱的新世代,正嘗試為這一外來音樂風格注入屬於中國青年的文化內涵與社會思考。
選秀節目雖然被按下暫停鍵,卻並不代表練習生的演藝事業就“涼涼”了,只不過是淘汰了一群逐利而來的投機者,這個行業依舊需要真正熱愛舞&表演的人才不斷涌入。
《這!就是街舞4》承續了跨舞種融合戰,當這一季用不同的創新手法將高光打向中國故事、中國文化、中國精神,當這一季手握“流量”但絕不唯流量論,在節目策略的變與不變中,展現了創新的來處、根基、底氣,以及更長久的生命力。
許魏洲説,對生活始終保持着一顆童心,不缺乏對生活的熱情是他對生活的態度,而這也是他依然保持“少年感”的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