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9/15 08:17:25
來源:文匯報

英雄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蕩氣回腸的歷史何妨特別推薦

字體:

抗美援朝紀錄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再度引發業界對“排片問題”的探討

制圖:李潔

26位志願軍老兵講述戰火青春,即便相隔71年,他們親歷過的戰場震撼依舊,回憶依然滾燙。抗美援朝紀錄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裏,所有口述幾乎都是“搶救式”的國家記憶、民族記憶,影片也因此得到了高達9.0的豆瓣評分。

只是,進入商業院線放映12天後,《1950他們正年輕》票房還未過500萬元,平均日排片佔比僅1.3%。為此,9月13日,導演宋坤儒發表長文,感謝支援這部紀錄片的觀眾。他在文中寫道,若再選擇一次,他還是會像當初一樣決定拍這部電影, “因為,這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是這些志願軍老兵的青春之歌,是最可愛的人的真實臉龐,是正在與世界倒計時告別的爺爺奶奶以熱淚托付我的以身許國故事”。他還表態,無論如何不會“跪求”排片, “爺爺奶奶們71年前都沒有跪,我更不能跪,我一定得替他們站著”。

導演的一番話再度引發業界對“排片問題”的探討。專家表示,雖説近年來隨著眾籌點映、網絡院線、影展放映、藝術院線等方式付諸實踐,商業意義上的“小眾電影”有了整體向好的生存環境,但一部留存抗美援朝親歷者口述的影片,值得在此基礎上得到更有力、更廣泛的支援。

英雄值得被更多人看見,蕩氣回腸的歷史何妨特別推薦。昨天起,國家電影局下屬的“人民院線”以全國約5000家影院、每家每天不少于三場並持續兩周的排片量,為這部記錄重要歷史的電影護航。

“讓更多人在仰視中,看到他們的故事”

《1950他們正年輕》的主演很特別:抗美援朝偉大勝利于他們,不是歷史,而是青春。電影記錄的內容也區別于一些電視紀錄片,它不以時間線索復盤戰爭,而是以老兵的口述回望歷史。導演相信,只有親歷過的人,才能真正還原71年前那場正義之戰、那些無所畏懼的人。

影片從2018年6月起正式開機,2020年8月完成最後一次採訪拍攝。那段時間,主創團隊走訪了50多位志願軍戰士,最終成片裏收錄了26位老兵的講述。其中,最年長的老兵在接受採訪時已經98歲,年紀最小的也有85歲。因此《1950他們正年輕》更像是用“搶救”的方式,在打撈第一線的記憶。

但宋坤儒也明白,沒有強視效的衝擊,沒有濾鏡的講述,紀錄片要想闖蕩商業院線,是需要些勇氣的。尤其是現在,一方面疫情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裏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另一方面第三方票補的終結帶來了票價上浮,進影院觀影成了比以往需要更多理由的一樁休閒消費。但無論哪個場合,對于把紀錄電影搬上大銀幕,這名導演從未松口。

“我知道它肯定沒什麼票房,但這事還得做。”他的執念源于多重緣由。其一,此前從未有一部以志願軍老兵為主角的紀錄片登上大銀幕;其二,影院相對封閉的放映環境,能讓觀眾沉下心、不受幹擾地去認真聆聽那些戰爭親歷者的講述;其三,老兵們在口述時,他們的每一個神情、每一個細微動作,都帶著歲月、戰爭留下的痕跡,大銀幕無疑會帶給人最大限度的心靈震撼。他説:“在影院裏放映,是我作為一名導演,能回報給這些志願軍爺爺奶奶的最大敬意。我想為觀眾觀看創造一個儀式感。我想盡最大努力,讓他們走上大銀幕,讓更多人在仰視中,看到他們的故事。”

與年輕人“對話”的電影,值得被多維度的合力托出水面

9月3日首映日過後,有觀眾在網上留言: “這是我今年看過的最好的片子,但全場只有我一個人,為片方心酸。”有的地方上座率低,另一些地方則是想看的觀眾找不到排片。市場與口碑的倒挂,這個曾反覆困擾文藝片的命題,再度因這部抗美援朝紀錄片而被重提。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建議,在現階段, 《1950他們正年輕》可以採用眾籌點映的方式,讓電影與他們的觀眾找到彼此;片方還應向中影數字發行申請長線放映的密鑰,好讓影片掙脫商業院線的檔期,把每一天都變成潛在的發行期。

讓人欣慰的消息很快傳來,就在導演發布長文次日, “人民院線”對所在影院提出增加排片的要求。 “人民院線”是我國特色院線——2018年2月,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通知,提出在全國5萬多個影廳中選出5000個,作為“人民院線”的簽約影廳,充分發揮優秀主旋律影片在思想引領和教育人民方面的重要作用。入選“人民院線”的影廳日常可放映商業影片,但對“特定優秀主旋律影片”和“重要時間節點的重要影片”要實行專廳專用,給予政策、資金等多方面扶持獎勵,以保證《1950他們正年輕》這樣的電影,可以持久綻放光芒。

更讓人動容的支援源于“自來水”。許多普通觀眾自願發起“搶救式觀影”,組織包場活動。諸多社交媒體的大V也自發力挺,無償為電影制作海報,並在微博號召觀影。宣傳的隊列裏,還有《我不是藥神》的導演文牧野和慰安婦題材紀錄電影《二十二》的導演郭柯。凡此種種,深深觸動著宋坤儒, “他們身上的正直、善良,熱血,其實和71年前的年輕人一樣,無論時代如何改變,這種精神一直都在”。

而業界也相信,有了機制護航,有了年輕人真誠的喜歡,這部以1950年的戰火青春與當下“對話”的電影,終將在多維度的合力下被托出水面,成為課外的歷史書。記者 王彥   

【糾錯】 【責任編輯:饒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