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一直是青春題材影片的熱門檔期。由鄭芬芬編劇、執導的電影《二哥來了怎麼辦》正在上映。影片講述經歷家庭重組的兩兄妹,在遭遇“天降”二哥後的生活日常,以遞進的衝突情節展開對家庭關係的探討。
觀眾熟悉鄭芬芬,不少是從《聽説》開始的。事實上,當我們從縱向維度來看鄭芬芬導演的主要作品,不論是十多年前的《聽説》,還是近年來的《做工的人》,“青春”與“家庭”似乎都是其重點展現的兩大主題。而類似於《二哥來了怎麼辦》中,從青春視角切入展現家庭面貌,在內在主題探討之外又保留奇幻色彩和喜劇橋段,都讓鄭芬芬的作品具有濃厚的個人色彩。
在接受記者專訪時,鄭芬芬&&,她試圖在“青春”和“家庭”背景下,探討多元化的主題。“我希望在未來的創作中把觸角延伸到各個社會層面。”鄭芬芬説。
電影《二哥來了怎麼辦》劇照
問:您希望通過這部電影傳達怎樣的主題?
答:《二哥來了怎麼辦》重點探討重組家庭中孩子可能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影片的故事更傾向於現實主義題材,感情敘事也比較多線。我們在影片中保留了青春期少年應該有的一些幻想,但“奇幻”的情節設計要少了很多。
我希望通過這部電影提醒觀眾去關心身邊的家人和朋友。因為家人和朋友平常一直在身邊,但你可能會忽略他們,你自己內心的渴望也可能會被家人和朋友忽略。所以我想通過電影告訴大家,當歲月靜好時,其實身邊會有家人和朋友替你負重前行。
電影《二哥來了怎麼辦》劇照
問:喜劇一直是您的電影中常用的表達方式,不管是家庭的溫馨,還是生活的困頓,都會通過喜劇的方式進行故事呈現,為什麼會對喜劇的表達方式如此青睞?
答:有人説“最偉大的喜劇往往都是悲劇”。人生本來就是悲苦交織的,我還是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來給觀眾帶來光明和希望,用樂觀的情緒感染帶動大家,所以我喜歡用喜劇的方式講述故事。
不可否認的是,我用喜劇的殼去包裝悲劇的核。不過人生的起起落落是不可避免的,某種程度上,喜劇的力量可以激勵大家用更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的難關。
問:家庭與青春一直是您影片中的兩個關鍵詞。為何會對青春和家庭的主題這樣關注?
答:我覺得這可能是大家的誤會,很多時候青春和家庭的“外殼”下還有更多樣的主題探討,像《沉睡的青春》探討負罪感和雙重人格,《聽説》講的是愛情和勵志。不少故事的主人公都經歷從少年到中年的轉變,並不是單純的青春片。我也沒有特別去講家庭,只是因為故事的核心精神和家庭相關。為了更好地去呈現這些人物的特點,我就會選擇從他們的家庭着手開展故事講述。
可能因為我的很多電影基調是陽光的,故事的角色處在青春期的年齡;又或者是因為我在呈現角色的時候,家庭對這個角色影響最深。但其實這些影片要討論的議題並不單純是青春和家庭。我的電影種類還是比較“複合型”,更值得關注的還是故事的核心精神。
問:您的電影裏似乎特別關注勞動階層、社會上的小人物,為什麼會對這些人物很關注?
答:最吸引我、最打動我的人物,就會讓我很關注。之所以偏向於講小人物的故事,是因為他們和我們大多數人息息相關,他們的情感容易讓大家産生共鳴。
在我的創作中,很多時候都是通過電影這種媒介,對社會現象進行一種社會學觀察,通過故事講述,把家庭和社會的細節呈現在故事線當中,借此展現社會面貌的一個側面。
導演鄭芬芬
問:近些年華語電影青春片熱度很高,當下青春題材電影還有哪些突破點?
答:青春期的孩子們思考的問題很多,今天我們如果想做一部給青春期孩子看的電影,應該首先去觀察這些孩子的關注點是什麼,而不是用過去形成的習慣去反推他們可能喜歡什麼。電影人應該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在創作的過程中去主動進行調研,挖掘更多題材。
問:下一步的工作計劃有哪些?
答:電影方面我在準備一部災難愛情片的題材,講述方式上我也會繼續延續現實主義題材的風格。我還是希望在未來的創作中,把觸角延伸到各個社會層面。
統籌:吳晶、林暉
記者:王鵬
編輯:賈真
圖片由片方提供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