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露,冀北的鄉村在薄霧中漸漸甦醒。農家院落裏,深藍色的光伏板正將陽光轉化為電能,也轉化為村民們穩定增收的希望;田壟大棚間,自動灌溉系統悄然啟動,清冽的水流正精準地滋潤着每一株作物,訴説着農業智慧的變遷。這是2025年一個普通的清晨,也是國網冀北電力在“十四五”期間助力鄉村振興的溫暖片段。
“十四五”這五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時期。國網冀北電力以電力賦能為主線,以産業振興為重點,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在冀北大地講述着“電足業興、村美民富”的振興故事。
五年來,公司累計投入幫扶資金超600萬元,實施幫扶捐贈項目51個,派出37支駐村工作隊、108名駐村幹部扎根基層;建成“村網共建”電力便民服務點520個,實現58個縣區全覆蓋;通過多元消費幫扶,帶動農産品銷售達5531萬元。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個脫貧村在振興路上邁出的堅實腳步,是千萬農戶從小康生活邁向更加富裕美好的新跨越。
強網築基,電力先行打通“最後一公里”
鄉村振興,電力先行——這不僅是口號,更是國網冀北電力這五年來堅定不移的行動準則。
“十四五”期間,公司以提升脫貧地區供電保障能力為核心,全面推進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通過完善電網結構、加強農業供電設施改造、提升裝備水平,新建改造10千伏及以下線路2.73萬公里,安裝配電變壓器1.25萬台,總容量達298.8萬千伏安。既滿足了農田灌溉、生産加工、冬季取暖等高峰負荷時期的用電需求,又顯著提升了電網對分佈式電源、電動汽車等新型負荷的接納能力。
在基層一線,精準化的電網升級成效顯著。2021年至今,秦皇島市青龍縣的電網建設投資達6.38億元,實施852個配網項目,新建改造10千伏線路664.45公里,關鍵指標全面提升,為山區産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唐山市玉田縣馬圈村的駐村工作隊爭取資金79萬元,更換絕緣導線3.24千米、電表箱127個,排查治理用電安全隱患70余處;在張家口市張北縣石灣子村,工作隊完成村內變壓器由100千伏安增容至200千伏安,滿足村民屋頂光伏安裝需求。
從宏偉規劃到細微實踐,經過系統性改造,農網供電質量實現跨越式提升。農網電壓合格率與供電可靠率分別達到99.889%和99.929%,為鄉村振興鋪就一條光明通暢的電力之路。
産業賦能,激活鄉村內在動能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引擎。在冀北大地,一支支幫扶隊伍精準施策,立足鄉土資源,挖掘特色優勢,推動農産品向品牌化升級,持續激發鄉村內生動力,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
位於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的出頭石村,曾因山多地少、産業薄弱而發展受限。國網秦皇島供電公司歷經十年接力幫扶,將小小板栗打造成富民強村的“金果子”。通過捐贈優質接穗、推廣科學種植、打造“出頭石”品牌、發展深加工産品,並創新板栗入股分紅模式。該村板栗種植面積從零星試種發展到900余畝,年産量突破50萬斤,帶動80%以上農戶參與發展,實現參與農戶年收入增長超50%,戶均年增收8000元。如今,“出頭石”板栗通過“慧農幫”&&和“秦皇島禮物”體驗店已走向全國,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一張靚麗名片。
在承德縣東三十家子村,透明化的管理和抱團發展的模式,讓香菇産業為村民撐起了“致富傘”。駐村工作隊協助農業農村局成立園區理事會,推行“五個統一”模式——統一規劃、技術、品牌、採購和銷售,實現從生産到銷售的全流程標準化管理。實行財務全程公開,村民可隨時監督查詢,徹底打消了群眾顧慮。自2021年啟動以來,先後建設2個園區,共建成300多座現代化菌棚,230多萬棒菌棒在這片土地上茁壯成長,昔日的分散經營轉變為如今的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在唐山豐南區黑沿子鎮,通威“漁光一體”現代漁業産業園展現出綠色發展的新路徑。國網唐山供電公司主動對接、超前服務,保障項目順利並網發電。目前項目總裝機容量達397.5兆瓦,年均發電量超5億千瓦時,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3萬噸,年水産産量超1.5萬噸,真正實現“漁、電、環保”三豐收。
在國網冀北電力的持續助力下,冀北地區不僅成功培育出“出頭石”板栗,更有“農鄉口頭”蘋果、“孟家堡”貢米等一批特色農産品牌脫穎而出,形成以産業振興推動鄉村全面發展的良好局面。
用心用情,譜寫駐村幫扶“暖心篇章”
“十四五”期間,國網冀北電力始終心繫群眾、厚植為民情懷,108名駐村幹部為鄉村辦實事、解難題,真正成為鄉親們信得過、靠得住的“貼心人”。
在群眾遇到困難時,駐村工作隊始終衝在一線,解決百姓急難愁盼。2024年中秋前夕,駐唐山玉田縣馬圈村工作隊自籌資金3000余元,走訪慰問全村3戶五保戶和5戶低保戶,送上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在中秋節後不久,正值秋收農忙時節,村裏一台50千伏安水利變壓器突然損壞,嚴重影響農田灌溉。駐村工作隊第一時間向上級單位匯報協調,爭分奪秒推動變壓器更換工作,在當天就完成新變壓器安裝,不僅為村集體節省開支萬餘元,更及時保障了農業生産用電,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
駐村工作隊也將文化幫扶的涓涓細流,匯入鄉風文明的培育之中。國網冀北技培中心積極弘揚傳統文化,組織開展“寫春聯送祝福”活動,組織村民自編自演《口頭移風易俗歌》,邀請河北省歌舞劇院、保定老年愛心藝術團等開展惠民演出,並舉辦多屆豐收趣味運動會,極大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國網秦皇島供電公司通過開展民法典知識講座、協調人居環境整治等主題活動,有效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

2023年5月,國網冀北技培中心駐易縣甘河村工作隊邀請河北省歌舞劇院赴甘河惠民演出(張明釗攝)
在推動鄉村治理與村民服務的創新實踐中,冀北各地陸續建成10個“電力愛心超市”,以積分兌換機制激發村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累計開展思想教育、環境整治、安全用電宣傳、關愛孤寡老人等特色活動千余次,發放積分46萬餘分(1分對應捐贈1元),將“扶志扶智”落到實處。
電力愛心超市不僅提供日常物資兌換,更成為駐村工作隊實施精準幫扶的重要紐帶。國網冀北風光儲輸公司駐石灣子村工作隊在了解到63歲的曹枝花老人急需助行器後,第一時間通過愛心超市為其選購並贈送了合適的助行器。“這個助行器,我盼了好久,今天願望終於實現了,生活真的方便多了。”曹大娘滿含熱淚地説。
育才興教,注入鄉村振興“源頭活水”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國網冀北電力堅持扶志扶智相結合,培育本土人才,助力教育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以電商培訓培育“新農人”。公司創新實施“電商助農新生態行動”,通過“一場特色展+三天電商培訓+一個發布儀式”,幫銷農産品153萬元。以霸州“淘寶村”為依託,開設電商精品課程,助力幫扶幹部和農戶掌握電商帶貨技能,為參培學員頒發結業證書並建立“農村電商帶頭人”人才庫。目前,已累計組織2期培訓班,培訓駐村幹部、農戶60餘人。
用教育幫扶點亮“新希望”。在張家口市蔚縣孟家堡村,國網冀北電力黨校“冀語未來”志願團隊連續8年開展“電亮希望 冀語未來”支教活動,服務留守兒童超600名。國網冀北技培中心在幫扶村設立“英才獎”,&&愛心企業捐款,對當年考取本、專科的學生按等級給予獎勵,共發放助學金10500元,資助21名有志青年;開展“我為山村孩子上一課”義務支教項目,送去語文、數學、英語等“樣板課”和安全用電知識宣傳等服務。
憑科技賦能培養“在地專家”。在東三十家子村香菇園區,駐村工作隊請來縣農業農村局技術員,手把手教村民菌棒消毒、溫濕度控制等技術,培養27名香菇種植能手,協助編寫《香菇種植手冊》,讓技術要點變得通俗易懂。在出頭石村,開展板栗技術培訓60余場,培育持證植保員60名,建立技術人員與村民“1+1”幫扶機制,提供點對點指導,提升科學種植水平。
綠色賦能,光伏點亮鄉村新生活
在鞏固脫貧成果、助力産業振興的同時,國網冀北電力深刻把握能源轉型機遇,將光伏扶貧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為鄉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陽光收益”與綠色發展動能。
依託冀北得天獨厚的光照資源,光伏電站成為鄉村振興的“陽光銀行”。在孟家堡村,一座由國網冀北電力投資建設的10兆瓦光伏電站已穩定運行數年,並與蔚縣政府簽訂20年協議,每年提供57.6萬元用於精準幫扶,構建了長期穩定的幫扶機制。在國家電網系統內首創“村委會+國網融資租賃公司+光伏廠商+施工運維企業”四方合作運營模式,有效整合資源、提升運營效率,使孟家堡村成為張家口市知名的“光伏第一村”。
“十四五”以來,國網冀北電力積極推動農村能源消費轉型,支持分佈式光伏蓬勃發展。在承德地區,公司服務並網村級光伏電站665戶,總容量28.85萬千瓦;截至2025年初,累計發電量已超18.76億千瓦時,支付購電費6.98億元,轉付國家補貼5.94億元,真金白銀惠及千家萬戶。同時,公司全力服務新能源汽車下鄉,實現了充電樁“鄉鎮全覆蓋”,並在壩上地區打造“一小時充電圈”,這一舉措不僅解決了游客“里程焦慮”,提升了鄉村旅游體驗,更帶動了沿線農家樂、民宿等業態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五載春秋砥礪行,電靚鄉村譜新篇。國網冀北電力以真誠付出和紮實工作,贏得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的高度認可,公司營銷部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3個集體、1名個人獲得河北省服務脫貧攻堅先進稱號,公司及孟家堡村駐村工作隊連年獲政府評價“優秀”。
展望未來,國網冀北電力將繼續秉持“人民電業為人民”的企業宗旨,持續深化“村網共建”,優化農村供電服務,發展鄉村特色産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在冀北大地譜寫“電靚和美鄉村”的新篇章,讓電力的光芒更加璀璨地照亮鄉村振興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