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由殼牌中國和清華大學聯合舉辦的殼牌中國“賦能進步·共話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合作論壇在北京舉行。此次論壇匯集了政府、智庫、學界權威專家和國內外能源、交通、電力、工業、製造業等領域專業人士,聚焦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相關話題,分享洞察和實踐經驗,共探低碳能源轉型之路。
技術與生態雙輪驅動 夯實減碳基底
能源高質量發展需通過技術創新進行突破,同時依託政策引導構建跨領域協同生態。
2025年2月27日,國家能源局印發《2025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提出要強化能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能源産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許召元&&,截至2024年,我國風光裝機達14.1億千瓦,但新能源消納能力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對此,行業企業可通過零碳園區、、電力中長期合同、AI技術等路徑實現破局。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明&&,新能源需從“分開發展”轉向“協同發展”,重點突破儲能、氫能、智能三大關鍵技術。
生態協同理念得到各方響應。殼牌集團董事長Andrew Mackenzie 認為,推動能源産業高質量發展,不能只局限於企業自身或單一主體之內,需要政府、産業、學術界等不同主體間的坦誠交流與跨界合作。
殼牌集團首席技術官Selda Gunsel&&,殼牌作為一家全球化的技術型公司,不僅依託自身優勢,也與學術機構、客戶、初創公司合作,突破科學的邊界,實現創新。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史宗愷介紹,與殼牌集團這樣具備全球視野的跨國企業合作,有助於培育卓越人才,推動科研、理念與技術的協同創新。
殼牌中國集團主席曲雪梅在論壇中&&,殼牌中國立志到2035年成為領先的綜合能源公司,並希望通過與社會各界協作,推動能源高效低碳發展,助力中國能源轉型。
電力交通深化協同 構建新型能源體系適配模式
2025年1月17日,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消息,截至2024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140萬輛,佔汽車總量的8.90%;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2209萬輛,佔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70.34%。
電力系統與交通領域的協同轉型,是推動能源電氣化、支撐“雙碳”目標的核心抓手。
“我國目前上市公司50%以上的排放都來自於電力排放,電力的脫碳直接影響産品的綠色低碳競爭力,電網需在安全、經濟、低碳中尋找平衡。”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高級專家金艷鳴&&。技術方面,構網型技術,更精準的預測,都需要得到提升和發展,才能更好地推動新能源的消納。。
“終端消費側,電氣化水平相較現在大幅上升,接下來需要商業模式和價值體現機制來推動行業更好發展。”清華大學能源動力專業副研究員李偉起説。
“未來的重卡應該是快充和換電兩個功能兼具的車型,這樣才有更好的經濟性和場景適用性。可以通過共享換電站模式實現一個換電站服務於兩種接口的車輛,確保基礎設施的兼容性,目前該技術已經非常成熟。”電動重卡換電産業促進聯盟秘書長李立國認為。
傳統行業持續轉型 實現從規模向質量跨越
石油化工、鋼鐵、油氣等傳統高耗能行業的轉型路徑愈發清晰。與會嘉賓認為,在“雙碳”目標背景下,傳統行業需以綠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安全化為方向,突破發展瓶頸。
寶武清潔能源有限公司首席專家曹先常&&,寶武集團已着力實踐,通過優化核心工藝實現減污降碳。在西北的八一鋼鐵製造基地完成高爐改造實現降碳30%左右,在廣東湛江鋼鐵製造基地年産120萬噸直接還原鐵的工藝流程。未來寶武集團將依託碳匯、CCUS等手段,支撐自身實現碳中和。
“能源平衡的多元化可以增加系統的韌性,當前石油在交通燃料領域仍佔85%左右的份額,在能源結構轉型的同時,保供應的職責和使命擔當會一直堅守下去。”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能源戰略研究所袁榴艷&&。
“讓一家企業的廢氣、廢水、廢渣成為另一家企業的原料。各個企業之間互為關聯,互相作為循環的原料提供商,方能構建最好的循環生態。”中國石油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常委、副秘書長龐廣廉認為。
從技術突破到産業協同,從電力交通融合到傳統行業轉型,此次論壇匯聚政産學研力量,為能源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助力“雙碳”目標的低碳轉型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