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裝備業發展瞄準以質取勝-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5 14:39:57
來源:經濟日報

電力裝備業發展瞄準以質取勝

字體:

工人在位於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範區的太重集團新能源産業園區吊運風電裝備。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攝

  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電力裝備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到2026年,我國傳統電力裝備年均營收增速保持6%左右,新能源裝備營收穩中有升。力爭2025年至2026年,電力裝備領域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年均營收增速7%左右,推動一批標誌性裝備攻關突破和推廣應用。

  專家&&,電力裝備是能源供應和轉換的核心基礎,發展水平直接關係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社會穩定。隨着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全球綠色轉型意識增強,電力裝備行業有着巨大市場需求,穩增長條件良好。《方案》提出的系列目標,既考慮了行業現實基礎,又兼顧了未來發展潛力,有助於引導企業合理規劃生産和投資,確保電力裝備行業在轉型升級中保持穩定增長,為我國能源供應提供堅實支撐。

  自主創新能力提升

  “各項數據正常,這個國慶中秋假期咱們的電壓穩了。”在安徽省太和縣舊縣鎮一處保電值守點,國網阜陽供電公司舊縣鎮供電所副所長趙修宇緊盯着屏幕上的實時負荷曲線。與往年不同,今年1&60千瓦時的移動式儲能裝置成了他和同事們最得力的智能“戰友”,保障居民生活和農業生産用電。“以往每逢節假日,居民用電高峰疊加農業生産,末端低電壓問題尤為突出。得益於這&儲能設備的精準調節能力,我們的保電模式從‘被動搶修’轉向了‘主動防禦’。”趙修宇説,先進電力裝備不僅保障了電壓質量,也極大減輕了變壓器供電壓力。

  當前,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變革,優質高效的電力裝備已經成為推動綠色低碳轉型、保障能源安全可靠供應、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十四五”時期,我國電力裝備製造産業鏈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升,智能電網建設持續推進,特高壓直流換流閥實現自主創新;煤電機組節能改造、供熱改造和靈活性改造“三改聯動”規模超5億千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達國際領先水平;建成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白鶴灘百萬千瓦水電機組;“華龍一號”“國和一號”三代核電機組批量應用,高溫氣冷堆四代核電實現商用;光伏N型電池量産效率突破27%,全球最大的26兆瓦級海上風力發電機組成功吊裝。電力裝備已成我國製造業的優勢領域,供給水平不斷提升,基本滿足國內需求。

  “雖然我國電力裝備科技創新水平已大幅提升,但研究分散化、同質化、碎片化等問題比較突出,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現象依然存在。”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專職副理事長於崇德&&,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增加高質量供給。積極開展電力裝備産業鏈共鏈行動,發揮重點集群帶動及鏈主引領作用,以需求牽引聯合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加強需求側與供給側精準對接,提升電力裝備産業鏈安全韌性和核心競爭力。

  精準發力系統統籌

  為應對新形勢,解決新問題,與第一輪電力裝備穩增長工作相比,此輪《方案》更加注重精準發力和系統統籌,將“需求驅動、以質取勝、結構優化、安全可控”作為核心考量。

  在部分領域國內需求承壓的情況下,《方案》提出了新的增長點。在需求側明確要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風光水一體化基地和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等項目建設,同時,通過專項在新能源、智能電網裝備等領域支持一批關鍵核心産品創新項目,保障裝備供給能力,實現需求側與供給側精準對接。

  在於崇德看來,要圍繞國家能源轉型重大需求和重點方向,瞄準未來科技和産業發展制高點,加快柔性直流輸電、低頻交流輸電、數字孿生電網、微電網、虛擬電廠、新型發電技術、長時儲能等領域的科技創新步伐,培育發展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

  在強化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協同方面,《方案》提出,通過一批水、火、風、光、核及特高壓等重大能源工程保障國內需求;同時,要積極參與全球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揮好雙多邊合作機製作用,深化與新興市場國家在風電、光伏、儲能等領域全産業鏈合作,拓展電力裝備海外市場。

  《方案》還進一步強化經濟增長和産業升級相結合,更加突出通過質的有效提升帶動量的合理增長。明確不斷完善電力裝備領域標準體系,通過標準提升帶動電線線纜、變壓器、電動機等電力裝備質量提升和設備更新。

  “要積極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推動電力裝備製造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通過科技創新全面賦能,實現産業鏈價值鏈升級。”於崇德説。

  持續優化産業生態

  近年來,全球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加速推進,我國正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結合目前電力裝備行業面臨的問題,《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工作舉措。

  在供給側,注重提升供給能力。一方面,統籌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突破一批標誌性裝備,進一步提升電力裝備供給水平。另一方面,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電力裝備深度融合,加快推進裝備綠色化改造升級,通過優質供給創造新需求。

  數字技術進步和應用,正為電力設備市場打開新空間。智能巡檢機器人沿既定路線精準穿梭,運維人員通過遠程智能監控系統對新東直流、金中直流2條通道實現“雲端管控”……在南網超高壓公司大理局換流站,一批科技裝備正以智慧之力全天候守護“西電東送”大動脈。“大理局擔負着將瀾滄江、金沙江流域清潔能源源源不斷向粵港澳大灣區及廣西中部輸送的使命,科技裝備是保障‘西電東送’通道安全、高效、綠色運行的底氣。”南網超高壓公司大理局生産技術部負責人高雨傑&&。

  在需求側,《方案》明確,依託重大工程項目,穩定電力裝備需求。穩步推進新能源基地建設,繼續實施煤電“三改聯動”,推進水電工程及沿海核電建設等。引導企業有序布局,拓展新興市場,拓寬電力裝備海外市場渠道。

  行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産業生態。《方案》提出,發揮首&(套)政策體系作用,加快創新産品推廣應用。通過標準提升帶動裝備質量提升和大規模設備更新。支持先進製造業集群發展,發揮重點集群帶動及鏈主引領作用,培育優質中小企業和特色産業集群。

  中國電器工業協會行業發展部副主任果岩&&,電力裝備行業積極擁抱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特高壓交直流輸變電成套裝備等領域的技術水平將繼續引領全球,支撐我國在世界能源裝備格局中的領先地位。(記者 王軼辰)

【糾錯】 【責任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