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驅動“烏金”智選 國家能源神東煤炭集團上灣選煤廠新質生産力一線走訪-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30 19:27:42
來源:新華網

AI驅動“烏金”智選 國家能源神東煤炭集團上灣選煤廠新質生産力一線走訪

字體:

 

新華網鄂爾多斯9月30日電(石海平)在鄂爾多斯高原的遼闊腹地,一座藍白色調的工業建築群如鋼鐵綠洲般矗立於蒼茫天地之間。這裡是國家能源神東煤炭集團上灣選煤廠,一座年處理能力1600萬噸煤炭的國家能源集團首批高級智能化選煤廠,正在用無人化技術重新定義了煤炭洗選。

近日,新華網“新潮澎湃·新質生産力一線調研”採訪組走進上灣選煤廠。秋日晴空下,廠區銀灰色的傳送帶如巨龍蜿蜒,轟鳴的機器聲此起彼伏,與遠處起伏的綠土地貌構成剛柔相濟的工業畫卷。

畫卷的焦點——煤炭,這種土地孕育的“黑色烏金”,昔日依賴人力開採,如今被AI賦予全新的生産律動。

智能篩分:“慧眼”篩煤

篩分車間內,巨型分級篩隆隆作響,煤流如瀑傾瀉而下。與傳統場景不同,這裡不見工人彎腰巡檢、粉塵滿面,唯有數據在控制屏上無聲流淌。

國家能源神東煤炭集團上灣選煤廠工藝技術員曾紅久在原煤分級篩設備前告訴記者,3D雷達和視頻識別技術正在精準監測篩面布料,“過去靠經驗調控的環節,如今由算法接管。”

新技術正在帶來從“人盯設備”到“數據驅動”的場景變革。過去,工人需打開觀察門,在轟鳴的篩機旁停留數分鐘,肉眼判斷煤量分佈,再反饋調整。如今智能篩分系統實時捕捉篩面布料均勻度和物料厚度,參數即時傳輸至集控室,值班長輕觸按鍵即可完成調控。

據了解,該系統以兩項核心技術為支柱:3D雷達掃描構建煤流三維模型,動態感知物料堆積狀態;視頻智能分析識別煤粒分佈密度,自動匹配最優篩分參數。“要保證好的篩分效果,需要篩面均勻布料,且物料層不能太厚。”曾紅久&&,現在這套系統實現了用數據呈現更好的篩分狀態。

記者感覺到,這如同為煤炭篩分裝上了一雙“慧眼”,讓過程變得更輕鬆,也更精準。

智能分選:“超腦”選煤

走進上灣選煤廠主洗車間,重介質淺槽分選機正吞入滾滾烏金,分離出精煤。記者看到,渾濁的原煤涌入槽體,輕質的精煤浮於液體表層,矸石沉入底部。曾紅久解釋説,在機器裏注入特定液體後,重的物料往下沉,輕的物料往上浮,就實現分層。

這一看似簡單的物理分層,背後卻是一場由算法驅動的智能革命。

“智能分選的核心,在於供給液體密度的精準控制,及供給桶的平衡調節。”曾紅久以液體密度為例説,算法是根據物料的性質,設定一個合理的預測密度,再進行實時調控。

密度背後是多參數的耦合和系列調節。曾紅久指着屏幕説,通過預測的算法及一系列調節後,數據會實時呈現在顯示屏上。記者注意到,屏幕上“分流密度”“稀介桶液位”等實時數據精準變化,算法動態優化,確保精煤純度。

正是這種多參數耦合調節,讓煤炭品質控制從“經驗值”邁向“科學值”,分選過程從“粗放式”走向“精細化”,效益顯著提升:精煤回收率提高0.5%,産品合格率保持在100%,噸煤效益從600噸/工時提升至1000噸/工時。全廠運行巡視僅需3名工人,實現了增安提效目標。

洗煤水的濁清之間,映照着中國能源工業從“人控”到“數控”的進化之路。

一體化管控&&:選煤“神經中樞”

上灣選煤廠調度室,巨型屏幕上光影流動。從井下採掘、煤炭分選到精煤裝車,每一粒煤炭的軌跡化作實時更新的三維模型,在16:9的全景視窗中精準躍動——這座一體化管控&&,正以數據為脈絡,重塑煤炭生産的“神經中樞”。

曾紅久介紹説,我們基於一粒煤的採、選、裝的全流程,打造了智能篩分、智能分選、智能加藥、智能配煤、智能裝車以及智能遠程啟停等智能化建設項目。“這些數以萬計的數據背後的話,形成了我們量、質、構、效的一個價值驅動。”

總控室的顛覆性在於將經驗轉化為算法。以無人裝車為例,傳統模式下,工人需憑肉眼判斷煤炭落差、車廂位移,每班重復操作近千次;而人工智能通過實時掃描車皮形態,自動生成最優裝載方案,誤差控制在毫秒級。同樣被重構的還有故障響應機制——設備異常瞬間觸發多級預警,處置方案由被動檢修變成主動預防,護航1600萬噸年處理量的穩定運行。  

依託16項創新舉措,上灣選煤廠實現了從傳統選煤廠向智能化選煤廠的完美蛻變,2025年1月,國家能源集團為上灣選煤廠頒發“高級智能化選煤廠”認證證書。

創建智慧洗選區隊,做清潔煤炭創造者,從“會”採煤到“慧”採煤、從“人控”到“數控”,上灣選煤廠正在用行動證明,真正的技術進步,永遠以人的幸福為坐標。

我們有理由相信:一盞盞熄滅的礦燈,卻點亮中國能源革命的新未來。煤礦新質生産力,正為中國工業注入奔涌向前的轉型力量。

 

【糾錯】 【責任編輯:張昊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