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7月份我國全社會用電量達1.02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6%,單月用電量首次突破1萬億千瓦時大關,創全球紀錄。拉長時間軸來看,“十四五”前4年,我國能源消費增量已達“十三五”增量的1.5倍,預計5年新增用電量將超過歐盟的年度用電量。一項項數據的背後,不僅是能源消費的數量級跨越,更是觀察我國經濟結構與增長動能變遷的重要窗口。
高溫天氣帶來的居民用電增長,是推高7月份用電量最直接的因素。7月份全國平均氣溫創1961年以來同期最高,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同比增長18%,河南、陜西、山東等6省居民用電同比增幅超過30%。持續高溫導致空調等製冷設備負荷激增,全國最大電力負荷四次突破歷史新高。
産業結構的優化,在用電結構中得到印證。百業興旺電為先,用電量是經濟運行的“晴雨表”。隨着宏觀政策效應持續顯現和市場需求改善,經濟活躍度進一步增強,工業用電量持續回升。其中,傳統高耗能行業用電增速相對平穩,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用電增速繼續領先。1月至7月,四大高載能行業合計用電量同比增長0.9%。高技術及裝備製造業合計用電量同比增長4.6%,增速高於同期製造業平均增長水平2.3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整車製造業同比增長25.7%,這些領域不僅單位用電産生的經濟附加值更高,其技術密集和創新驅動的特徵也更加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此外,數據中心、5G基站等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用電量快速增長,以及暑期服務消費帶動服務業用電增長,表明我國經濟結構更加多元、更富韌性。從電力消費“圖譜”中,可以清晰看到我國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進程。
綠色與創新是不可忽視的主線。“雙碳”目標引領下,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比例持續提高,能源清潔化轉型穩步推進。今年上半年,風光發電量的增量超過全社會用電量增量。與此同時,以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池等為代表的綠色低碳産業迅速崛起,人工智能等新興産業蓬勃發展,它們既是用電需求新的增長點,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新能源整車製造用電量同比增長34.3%,互聯網和相關服務用電量同比增長20.5%,今年1月至7月電動汽車充換電服務用電量同比增長超40%。這些産業不僅在生産端拉動用電,更在需求端推動能源消費方式的變革,從而實現增長與減碳的協同推進。
也要看到,用電量的攀升對我國能源供應體系帶來了更高要求。保障電力安全穩定供應,是支撐産業平穩運行和經濟穩定增長的基礎。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力供應系統和可再生能源體系,電網覆蓋範圍與輸電能力世界領先。面對用電負荷持續增長和峰谷差擴大的挑戰,我國不斷加強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跨區域資源配置能力,同時大力發展儲能技術,增強系統調節能力。這些舉措既保障了電力安全可靠供應,也為新能源消納和能源結構調整創造了條件。
未來一個時期,隨着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和産業升級深入推進,我國電力消費仍將保持增長態勢,但增長結構和質量將進一步改善。讀懂用電量背後的産業結構之變,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挑戰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