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風光”耀三湘,綠電千里賦動能。8月20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寧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以下簡稱寧夏-湖南工程)投産送電。工程是連接西部新能源富集區與中部負荷中心的重要通道,對於推動能源資源開發外送,促進清潔能源大範圍優化配置,優化受端地區能源結構,提高電力供應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國網電力員工在寧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壓進行走線驗收
作為履行國家戰略使命的國有重點企業、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電力骨幹企業、服務國計民生的公用事業企業,國家電網公司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深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體系,提升大電網資源配置能力、安全承載能力和新能源消納能力,以實際行動彰顯大國重器的責任擔當。
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張智剛&&,寧夏-湖南工程既是聯接寧夏、湖南兩省的能源“高速路”,也是聯通西部中部大市場、促進國內大循環的經濟“大動脈”,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工程,是推動新能源優勢資源轉化、助力美麗新寧夏建設的重要工程,是擴大外電入湘規模、助力“三高四新”新湖南建設的重要工程。
寧夏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
寧夏-湖南工程額定電壓±800千伏、額定容量800萬千瓦,工程起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中寧換流站,途經甘肅、陜西、重慶、湖北,止於湖南省衡陽市衡陽換流站,線路全長1616公里,總投資281億元,是我國首條獲批的以輸送“沙戈荒”風電光伏大基地新能源為主的特高壓輸電通道,也是我國今年投産送電的第三條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面對建設環境惡劣、交叉跨越多等挑戰,國家電網公司舉全公司之力推動工程建設,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六精四化”為引領,歷時24個月,從塞上江南到三湘大地,打造出一條蜿蜒千里的能源大動脈,為兩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推動“沙戈荒”基地大規模開發,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寧夏太陽能、風能資源豐富,是“沙戈荒”新能源開發的主戰場。寧夏-湖南工程配套電源裝機容量1764萬千瓦,其中新能源1300萬千瓦,包括風電400萬千瓦、光伏發電900萬千瓦。工程將新能源作為外送電力的絕對主力進行規劃和建設,新能源裝機佔比超過70%,創下同類工程新高。每年可向湖南輸送電量超360億千瓦時,其中新能源電量佔比超50%。
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經濟優勢,保障電力安全可靠供應。寧夏是我國重要能源基地,是“西電東送”“北電南供”的重要送端。寧夏-湖南工程是繼“寧電入魯”“寧電入浙”之後,寧夏電力外送的第三條通道,將大幅提升寧夏新能源外送能力。湖南正在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奮勇爭先,經濟發展勢頭強勁,用電需求快速增長,工程投産可為湖南增加約六分之一的電力供應,提升全省外受電能力至1600萬千瓦,為湖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電力保障。
助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電網工程投資大,具有帶動力強、中長期經濟效益顯著等優勢,可有力帶動電源、電工裝備、用能設備、原材料等上下游産業發展,推動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提高産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現代化水平。工程在寧夏拉動投資超過700億元,將有效帶動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和相關産業發展,對於穩産業鏈供應鏈穩就業等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將提升湖南産業,特別是先進製造業、數據中心等高載能産業的經濟競爭力,優化營商環境。
堅持高強度創新攻關,助力電網建設培育新質生産力。寧夏-湖南工程形成一系列“雙八百”特高壓直流標準化成果,包括典型圖紙5500余張,制修訂國際標準1項,行業標準9項,企業標準100項。工程作為典型的“北電南送”特高壓工程,與“西電東送”特高壓線路發生交叉達11次,安全施工和可靠運行難度大,通過技術攻關形成一系列特高壓交叉互跨技術。工程所有設備實現了國産化製造、一次帶電成功和穩定可靠運行,國産設備從“有”到“優”邁上高質量新&階。工程批量應用的全國産換流變閥側套管、大噸位瓷絕緣子等新組件、新材料性能優良,標誌着我國在輸變電産業鏈補鏈強鏈方面走出了堅實的一步。
目前,國家電網公司已形成全球最大規模的特高壓輸電網絡,為保障電力安全可靠供應、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堅強支撐。隨着能源結構加速轉型、新型用電模式不斷涌現、電力消費需求快速增長、電網工程建設任務繁重,電網安全穩定運行面臨更多挑戰。國家電網公司將充分發揮集團優勢,精心組織、周密部署、精益管理,確保各項工程早投産、早見效,同時統籌發展和安全,紮實推進保供轉型、改革創新等各項任務,更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