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城生態“復興”記——邯鄲市復興區全域和美鄉村建設實踐-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4 14:30:41
來源:新華網

鋼城生態“復興”記——邯鄲市復興區全域和美鄉村建設實踐

字體:

  康河兩岸草木蔥鬱,沁河郊野公園鳥語花香,昔日礦場煥發綠色生機……近日,由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主辦的“美麗中國采風行”走進邯鄲市復興區,探尋當地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轉型路徑與創新實踐。

  邯鄲市復興區,這片曾以鋼鐵、煤炭為“標籤”的“工業重鎮”,如今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理念,持續推進全域美麗鄉村建設,繪就了一幅“古韻為魂、生態為脈、産城共興”的和美畫卷。

  生態蝶變:從“礦渣堆積”到“青綠鋪卷”

  作為邯鄲傳統工業區,復興區曾一度聚集500余家重工業企業,貢獻了全市十分之一以上的GDP,但重工業的大力發展對於生態環境也造成了極大的壓力。而今,通過整治“散亂污”企業、開展系統性綠化、全域治理水系等一系列舉措,實現了從“工業污染區”向“綠色生態區”的巨大轉變。

  如今生態怡人、綠意盎然的園博園,曾是一片礦渣堆積的“工業廢墟”。為破解生態困局,復興區累計壓減鋼鐵産能477萬噸、煤炭焦炭産能317萬噸,拆除“散亂污”企業861家,讓這片土地重新煥發綠的生機。

  “拆出來的空間,全部還給生態。”邯鄲市生態環境局復興區分局局長尚雷告訴記者。為持續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復興區全面清理沿河及村莊周邊各類違建300萬平方米,清騰土地1.5萬餘畝,並將這些閒置地、廢棄地,因地制宜改造成為122個村內小游園、小果園,讓村民推窗見綠、出門入園,實現“即拆、即綠、即美”。

  沁河郊野公園曾是復興區工業污染的“重災區”,經過系統治理,河流斷面水質提升至Ⅲ類及以上,沁河也入選全國美麗河湖、全國幸福河湖優秀案例。如今的沁河碧波蕩漾,沿岸綠樹成蔭,成為串聯起23個村莊的休閒勝地,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

  隨着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由2019年的7.41降至2024年的4.66,PM2.5平均濃度從73微克/立方米降至44.6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由150天增加至268天。黑鸛、震旦鴉雀等珍稀鳥類也頻頻現身,成為復興區生態美景中的靈動點綴。

  2022年,復興區下轄的41個行政村全部建成省級和美鄉村,成為河北省第一個實現省級和美鄉村全域覆蓋的區域,走出了一條傳統工業區的綠色轉型之路。

 生態賦能:鍛造特色産業融合集群

  “春賞油菜、夏品桃香、秋覽油葵、冬踏美雪”,這是復興區東高河村的新名片。這個曾靠煤炭為生的“煤村”,如今通過“花田+”業態,接待游客累計100萬人,村集體增收累計突破500萬元。

  在復興區,各個村莊都打造自己獨特的産業方向,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産業格局。牛叫河村的湖心島消夏節、石坡村的康養民宿、齊村的民國風商業街等,共同撐起“復興鄉村游”的品牌。

  通過深挖生態資源潛力,復興區培育了金絲皇菊、油葵、玫瑰等産業,打造了20余家農業産業化企業,帶動特色産業集群不斷壯大。同時,依託園博園、沁河郊野公園等生態資源,形成了"半日品園林、半日訪古村"的旅游環線,年吸引游客達200余萬人次。

  通過“村企共建”模式,村民不僅在家門口實現就業,還通過土地流轉、民宿經營等分享産業紅利。據了解,2024年,復興區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4082元,41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突破20萬元,其中15個村超百萬元,真正實現了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美好願景。

 夯實根基:築牢和美鄉村發展底色

  “村裏通了公交,15分鐘就能到市區;孩子上學有新教學樓,寬敞明亮;老人看病在家門口就能約到專家……”這是復興區村民對生活變化的直觀感受。當地堅持“全域城區”理念,致力於推動城鄉基礎設施“無縫銜接”,全力提升鄉村居民的生活品質。

  交通網絡打通城鄉脈絡。復興區投資3.6億元建成的130公里“四好農村路”,串聯起41個行政村的街巷,實現硬化全覆蓋。公交線路直通市區,村民15分鐘就能進城趕集、就醫,曾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鄉間路,如今成了連接城鄉的重要紐帶。

  污水治理擦亮鄉村底色。288公里污水管網像毛細血管延伸到家家戶戶,44座糞污處理中心讓污水變“肥水”,用於農田灌溉和綠化養護。曾經的黑臭坑塘改造成景觀水面,岸邊栽花種樹,成了村民茶余飯後散步的好去處。

  公共服務暖意融融。新建、改擴建的22所學校,帶來了明亮的教室和優質師資,鄉村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和城裏一樣的教育;河北工程大學附屬醫院復興分院等醫療資源下沉,老人看病不用再奔波,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所有村莊。

  網格化管理守護平安。全區劃分為5個網格區域、11個聯防組,黨員幹部擔任網格長,每天入戶走訪排查矛盾隱患。小到鄰里糾紛,大到安全隱患,都能在網格內及時化解,實現村民關係和諧融洽。

  文化傳承留住鄉愁。晉商古道、龍山文化遺存等62處歷史遺存得到修復,澗溝村陳列館、石坡村70/80記憶館裏,老物件訴説着歲月故事。村民自編自演的成語情景劇,讓這個被譽為“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的地方既含古韻又含新風。

  從鋼花四濺到花海連綿,從煤灰漫天到綠水潺潺,復興區的蛻變,是一場從“工業重鎮”到“和美鄉村”的跨越,印證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實踐力量,更書寫了傳統工業區轉型的鮮活樣本。生態“復興”的故事仍在繼續,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畫卷,正在這片土地上不斷鋪展、涌現。(張昊哲)

【糾錯】 【責任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