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變清波 湖城更秀美——北控水務踐行“兩山論”的銀川注腳-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6/09 17:43:34
來源:新華網

污水變清波 湖城更秀美——北控水務踐行“兩山論”的銀川注腳

字體:

走進北控水務集團銀川市第一再生水廠節水主題公園,藍天下,草木在澆灌中鮮綠,湖泊中,水鳥在碧波上徘徊,一派秀美祥和景象,令人感到十分愜意。

這幅美景,離不開水的滋潤,而這裡的湖泊、綠化所用的每一滴水,都來自銀川市第一再生水廠污水處理後的再生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這片綠地之下十幾米深處,是該廠正在運行的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

銀川市地處西北乾旱區,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降水偏少,自然蒸發量大,主要依靠黃河取水為河流湖泊以及農業、工業生産提供水源,長期以來水源成為限制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發展才能脫離水資源的限制?銀川市不斷拓寬再生水資源利用空間,作為城市“第二水源”的再生水應用越來越廣泛,為城市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北控水務集團銀川市第一再生水廠項目即是生動的實踐説明。

再生水也被稱為“中水”,是由城市生活污水經過深度處理後再生産的水。銀川市第一再生水廠是銀川市近年來新建的一處高標準水廠,從外面看就像一座城市公園,山水園林間自然水系川流不息,網球場、運動場、兒童游樂園應有盡有,而地下就是污水處理設備。地面上的濕地公園裏,市民們悠閒散步娛樂,地面下的污水處理設施內,污水高效“變身”汩汩清流,雙方互不干擾,儼然成為生産、生活、生態和諧統一的城市公共空間。

項目自投運以來,目前已成長為西北地區唯一一座集污水處理、再生水利用、水科技展覽、水文化傳承與科普教育基地於一體的現代化水資源利用綜合體、集“智慧、綠色、生態、共享”為一體的水務模式生動範例。

項目污水處理規模為30萬噸/日,出水達到地表準Ⅳ類標準。水廠集合運用了北控水務先進的處理技術和管理經驗,打造中控一體化數字化水廠,實現了全廠的數智化控制目標。水廠運用五大核心技術,有效降低物耗能耗,實現低碳減排基本目標。目前,項目每日可為銀川市供應12萬噸高品質再生水,用於城市綠化雜用、河湖生態補水、工業循環等,大幅度提升再生水利用率。

同時,項目還在水廠內部的空調、路燈、電力、排風等設施廣泛利用了太陽能、污水熱能、空氣能、風能等綠色能源,與水資源的循環利用融為一體,為水廠的穩定運行、綠色節能提供高效保障。

銀川市第一再生水廠以守護城市“生命之源”為使命,在這片熱土上奮力書寫着屬於北控水務人的“兩山”答卷,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繪就生態底色,為銀川市生態環境産生了深遠且積極的影響。用心付出,終獲認可,2024年6月,銀川市第一再生水廠獲評生態環境部“2024年十佳環保設施開放單位”。

作為城市環保的重要參與者,銀川市第一再生水廠始終牢記社會責任,積極開展各類環保宣傳活動,努力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和節水護水觀念,廠內建立了銀川市青少年水環境科普館及黨史文化長廊。在水環境科普館,從“一滴水”的視角講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銀川市水資源緊缺現狀,幫助青少年領悟節水知識。在黨史文化長廊,充分利用水廠生産區域三百米廊道空間,展示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歷程,成為銀川當地機關與企事業單位參觀學習的紅色教育基地。

銀川市第一再生水廠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有效推進銀川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系統治理,優化地區水生態環境,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成為推動銀川水資源循環利用和水生態可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自2014年與銀川市建立合作以來,北控水務先後參與了銀川市城市污水處理和村鎮污水處理等項目,已完成總投資金額18.96億元,目前在建及已運行市政污水項目3個,日處理規模36.5萬噸,服務人口達到120萬人。

其中,永寧縣第二(望遠)污水處理廠項目處理污水體量已達6萬噸/天,出水水質達到《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標準,並繼續向好,成為永寧望遠片區的環保先鋒。2014年北控水務集團投資運營的銀川市第九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設計污水處理規模2.5萬噸/日,自2019年3月運營以來,出水水質穩定達一級A標準,且從未發生各類安全、環保事故。

十一年來,從城市污水處理到生態修復,從節能技術應用到智慧水務建設,北控水務扎根湖城銀川,以“水”為墨,以“治”為筆,奮力為銀川高質量發展繪就生態底色,為湖城更加宜居辛勤耕耘,詮釋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銀川注腳。

【糾錯】 【責任編輯:張昊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