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10月16日,西北戈壁灘上一聲巨響,宣告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一消息引起舉國歡騰、世界震動,寫下了中國核工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為整個核工業鏈條上最為關鍵一環的核燃料,其發展水平直接關係到整個核工業體系的有效運轉,堪稱貫穿整個産業鏈體系的核“芯”力量,自其創建之日起,就承載着國家的重托與期望。通過一代代核工業人的不懈奮鬥,一套完整可靠的核燃料産業體系誕生、成長並不斷發展壯大。
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工業有限公司作為我國唯一的集核燃料生産、貿易於一體的專業化公司,始終致力於保障我國國防安全與能源安全的神聖使命,不僅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爆炸作出彪炳史冊的貢獻,在改革開放以來和平利用核能、服務國民經濟建設的進程中也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更已成長為全球核燃料産業的重要力量,屹立於世界核工業之林。
燃情開篇,奠基中國核工業
“燃情”而又“低調”,是中國原子能與生俱來的底色。1955年1月15日下午3時許,在北京中南海,黨中央作出了發展原子能事業的決定,中國核工業從此起步。
1958年下半年,內蒙古包頭核燃料元件廠(現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甘肅蘭州鈾濃縮廠(現中核蘭州鈾濃縮有限公司)等中國核工業首批主要工程項目陸續開工。1964年1月14日,中國第一批高濃縮鈾合格産品在蘭州鈾濃縮廠産出,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提供了合格裝料。9個月後,戈壁灘上便響起了那振奮人心的一聲巨響。
內蒙古包頭核燃料元件廠建廠初期
甘肅蘭州鈾濃縮廠建廠時的勞動場面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心懷豪情且從未止步的核工業人們不斷創造着新的奇蹟:包頭核燃料元件廠相繼完成了各類核燃料元件産品的生産任務;1964年鈾同位素分離研究所(現核工業理化工程研究院)正式成立,隨即開展大型國産擴散機設計研製;1970年我國第一個生産堆乏燃料後處理廠建成,自此我國全面建成了完整的核燃料循環,形成了完整的核科技工業體系。
鈾同位素分離研究所
核理化院/公司津南院區
國之所需,核“芯”入局能源
進入20世紀70年代,中國步入核電大發展階段。1985年,秦山核電站工程啟動,中國原子能承擔了技術、設備引進的重要任務。與此同時,宜賓核燃料元件廠(現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在自主建設核燃料元件生産線上完成了秦山核電站首爐FA300核燃料元件的生産,一舉填補了我國核電燃料元件製造的空白,確保1991年12月15日“國之光榮”成功並網發電。
中核蘭州鈾濃縮有限公司
此後,隨着我國核電技術的發展,核“芯”力量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1997年2月,中國第一個商用鈾濃縮廠在中核陜西鈾濃縮有限公司建成並投入運行;2001年12月,中國第一條重水堆核燃料元件生産線在包頭核燃料元件廠建成投産,實現了秦山三期核電燃料元件國産化目標;2010年7月,我國首座國産鈾濃縮專用設備商用工程在中核蘭州鈾濃縮有限公司建成投産……中國核燃料循環體系迎來新的跨越式發展。
中核陜西鈾濃縮有限公司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原子能加快發展腳步,致力於提升核燃料研發和製造技術水平,持續改善核電站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助力我國核電技術國産化,實現核電“走出去”。
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目前,中國原子能已完全實現自主生産國內全部在運壓水堆、重水堆等各類型核電燃料組件。2016年3月,全球第一條工業規模高溫氣冷堆核燃料元件生産線在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建成投産;2018年3月,中國新一代鈾濃縮專用設備大型商用示範工程全面建成投産;2018年11月自主研發的核級鋯材完成批量生産……壯士心是劍,為君射鬥牛,中國原子能在核燃料領域的一系列重要突破,成為中國核科技工業進步的重要里程碑。
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其中尤為令人矚目的,是用於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的CF3核燃料元件,其具有高燃耗、熱工安全性能、結構可靠性等優勢,綜合性能達到了國際同類型産品的先進水平,被業界譽為核電最強“中國芯”。2019年5月10日,在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完成批量化製造並通過出廠驗收,為中國核工業走向世界再添一張“國家名片”。
CF3核燃料元件
改革創新,全力奔向世界一流
新時代新征程,“兩核”重組後的新中核提出建設先進的核科技工業體系、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集團、推動我國建成核工業強國的“三位一體”奮鬥目標,這也為中國原子能吹響了新的奮進號角。
以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計劃啟動為契機,從集團公司整體戰略部署要求出發,中國原子能明確了“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核燃料綜合服務供應商”的戰略目標,啟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通過體制機制的革新,全面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産業控制力。憑藉刀刃向內的勇氣和舍我其誰的決心,中國原子能通過改革不僅扭轉了內外部對公司業績將大幅下滑的悲觀預期,還實現了經營業績的連續攀升,逐步實現從“跟跑”到“並跑”再到“超越”的轉變。
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原子能以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為重要戰略支點,最大限度地激發創新活力,專注於攻克核燃料産業的核心技術難題。不僅實現關鍵技術及材料的自主可控,更是在引入諸如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基礎上,推動整個行業的技術革新,現在的核燃料産業鏈條上,一座座“鈾濃縮數字化工廠”拔地而起,一條條“核燃料元件智能化生産線”運轉繁忙,實現了産業技術升級的華麗轉身。
在對外貿易方面,中國原子能承擔着國內所有核燃料循環、核電技術設備的進出口貿易,和所有出口核電站的核燃料組件供應。作為我國專業的核工業貿易公司,與俄羅斯、美國、西班牙、韓國、巴基斯坦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際原子能機構、世界核協會等國際組織保持着良好的交流合作關係,勾織了遍佈世界多地的國際合作與貿易的“朋友圈”,貿易總額常年位列中國500強。
在人才隊伍方面,中國原子能全系統擁有兩院院士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員4人,中核集團首席科學家3人、科技帶頭人6人、首席技師6人,獲中華技能大獎1人,全國技術能手25人,高級職稱以上專業技術人員佔比33%,並擁有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4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4個。多年來,為我國核事業培養輸送了大批具有高水平專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與此同時,中國原子能還深化了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研究機構的合作,共同構建了全新的産學研協作模式,在協同創新中不斷提升競爭力。
天地之功不可倉卒,艱難之業當累日也。回溯往昔,從“兩彈一艇”的輝煌成就,再到核能“三步走”戰略藍圖的穩步實施,伴隨着中國核工業的發展,中國原子能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展望未來,中國原子能將繼續發揮核“芯”力量,加快形成核燃料領域新質生産力,助力中國核工業堅定不移地走在發展壯大的道路上,不斷追求卓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注入源源不斷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