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創業中,中國石油集團把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第一戰略,系統布局關鍵核心科技攻堅仗,傳承發揚艱苦奮鬥光榮傳統,破解了一系列難題,為中國石油工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高質量驅動力。
十八大以來,中國石油共獲得34項國家科技獎項,其中6項科技進步一等獎,22項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技術發明二等獎;還獲得中國專利獎金獎2項,中國專利獎銀獎2項,中國專利獎優秀獎52項。
截至“十三五”末,中國石油已擁有20個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和國家能源研發中心、54個集團公司級重點實驗室與試驗基地,12個技術研究中心,持續保持在國家石油科技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以油氣開發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為&&,中國石油聯合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中科院等20多家企業、8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以大型骨幹企業“科技同盟”為主體,“産學研用”相結合的一體化合作機制,提升了我國油氣工業核心競爭力。
探索地質理論無人區,開闢找油找氣新路徑,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增儲上産。
勘探,被喻為油氣産業的龍頭。找到深藏地下的油氣資源,是石油工業創業的基礎。上世紀中葉,正是我國石油地質科技人員創新性提出“陸相生油理論”,才為在中國陸相盆地中找到大量石油提供了依據,甩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為石油工業騰飛奠定了理論與資源基礎。
近年來,中國石油新一代地質工作者不斷創新中國地質特色理論,打破了觀念認識的“禁區”,開闢了找油找氣新路徑,發現了前所未有的或之前未被重視的成油模式和資源儲備,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攢足了家底。
創新凹陷區礫岩油藏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發現10億噸級世界最大的礫岩油田,讓“再造一個克拉瑪依”成為現實;創新古老深層海相碳酸鹽岩成藏地質理論與評價預測技術,成功指導發現了我國地層最古老、熱演化程度最高、單體儲量規模最大的特大型氣田——安岳氣田;創新含鹽前陸衝斷帶油氣地質理論,助推塔裏木盆地庫車地區發現並落實2個萬億立方米級規模氣區……“十三五”以來,中國石油發現並形成了3個10億噸級大油田和3個萬億立方米級規模大氣區。到2020年,中國石油油氣儲量實現歷史最長周期高位增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國石油研發的系列物探核心裝備和大型軟體,已具備全球最強陸上勘探、海底節點勘探技術服務能力,技術總體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中國首套自主知識産權的超大型地震數據處理解釋一體化軟體GeoEast,讓世界石油勘探用上中國“芯”。一體化海底節點地震勘探配套技術(OBN),使中國石油成為全球海洋物探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和主要競爭者。
打造關鍵核心技術利器,挑戰開採極限,創造油氣田高效、綠色、長壽的中國解決方案。
近年來,國內油氣資源劣質化傾向明顯,實現高效開發愈發艱難。面對低油價的挑戰,油氣資源不僅要“找得到”還要“拿得出”“拿得起”“拿得優”。
“十三五”期間,中國石油不斷打造關鍵核心技術利器,挑戰開採極限,創造油氣田高效、綠色、長壽的中國解決方案。
大慶油田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三次採油基地,提高采收率的技術持續領跑世界,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大規模工業化應用三元複合驅技術的國家,為老油田增儲穩産提供了中國樣本。
長慶油田,在“磨刀石”之稱的“三低”油氣田,實現油氣産量持續高速增長和低成本開發兩大奇蹟,攻破世界性難題,高質量建成新時代西部“大慶”。
在遼河油田和新疆油田,中國石油創新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直井+水平井組合SAGD技術,破解了稠油開發能耗高、成本高的困局,實現了國內引領、世界領先。
塔裏木油田不斷挑戰超深層勘探開發極限,建成中國最大超深層油氣生産基地。其中,井深8882米的輪探1井實現了我國石油人鑽探“地下珠峰”的夢想。
中國石油創新形成3500米以淺頁巖氣勘探開發技術、自主開發壓裂液體系,研發成功全球最短速鑽壓裂橋塞,支撐2020年頁巖氣産量增至116億立方米,助力川渝建設天然氣千億産能基地,打造中國“氣大慶”。
中國石油還創新大型巨厚碳酸鹽岩油藏高效開發關鍵技術,支撐中東地區作業産量從107萬噸增至1億噸,成為“一帶一路”油氣合作典範。
得益於“十三五”時期油氣田開發技術的革命性進步和一系列顛覆性油氣裝備的研發,2020年,中國石油歷史上首次實現國內年産油、氣當量和海外油氣權益産量當量3個“1億噸”。
自主開發煉油化工新技術,在結構上提升新材料供給能力,不斷填補高精尖産品國産空白。
進入新時代,煉油化工行業的基本任務已從大量生産成品油支撐經濟建設轉變為供應清潔能源和高精尖新材料産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此,中國石油自主開發煉油化工新技術,在結構上提升清潔能源和新材料供給能力,不斷填補高精尖産品國産空白,推動石化産業轉型升級。
“十三五”時期,我國汽柴油質量完成了國Ⅳ到國Ⅵ的飛躍。中國石油開發的自主清潔汽油質量升級技術,成功破解了深度脫硫、降烯烴和保持辛烷值等制約汽油清潔化的世界級難題;清潔柴油生産成套技術也實現了跨越式進步,實現劣質柴油中硫、氮、芳烴的同步協同超深度脫除,目前累計産出清潔汽油和清潔柴油均超過1億噸。
“十三五”時期,中國石油成功研發了百萬噸乙烯成套技術、化工特色産品技術、高附加值聚烯烴新産品、高端合成橡膠成套技術、百萬噸級PTA成套技術等,化工技術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蘭州石化建成了國際領先的石化領域醫用聚烯烴潔凈化生産基地,開發出多款醫用聚烯烴産品,填補了國內空白,形成了完全自主的醫用聚烯烴産業鏈。獨山子石化生産的環保型溶聚丁苯橡膠,為輪胎企業提供了環保、節能、安全的原材料。
此外,玉門油田的航空液壓油、蘭州石化的特種橡膠、吉林石化的碳纖維等都被列入神舟飛船系列産品,助力我國“飛天夢”。中國石油潤滑産品廣泛應用於軌道交通、電力裝備、海洋工程、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農用機械、航天航空七大領域,崑崙潤滑高鐵齒輪箱專用油是中國第一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齒輪油産品,成為80%京滬線“復興號”的專用油。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創業的關鍵在人,科技創新振興的關鍵在人才。一件件石油重器橫空出世,一項項技術利劍大顯神威,背後是一代代石油科技工作者數十年如一日的艱難創業。截至“十三五”末,中國石油共擁有院士23名、集團公司高級技術專家和企業首席技術專家289名,科研人員超過3萬人,他們中的骨幹絕大多數是黨員。
新的征程已經開啟。面對能源革命和能源轉型加快推進的新形勢新趨勢,中國石油將始終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大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油氣業務的融合應用,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全力攻堅。新一代石油科技工作者將繼續發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全力投身創新實踐,勇攀科技發展高峰,用高水平科技創新奏響新時代創業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