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東南大學和中央財經大學兩支社會實踐團隊,不約而同地探秘朱仙鎮木版年畫,助力非遺傳承。受訪者供圖
中國四大古鎮之一朱仙鎮的晨光裏,年畫作坊的門板吱呀作響,仿佛在訴説着千年的故事,也在等待着年輕力量被喚醒。
“順着線條走,陽刻要讓圖案‘立’起來,陰刻得把空白‘沉’下去。”身旁的老師傅手持刻刀示範着,刀刃劃過木版的“沙沙”聲裏,凸起的線條漸漸顯露出門神的輪廓。
7月下旬,地處南京的東南大學“汴上挑大梁”社會實踐隊和地處北京的中央財經大學“年畫築夢”社會實踐隊的學子們,不約而同地奔赴河南省開封市朱仙鎮,探秘朱仙鎮木版年畫,助力非遺傳承。
當刻刀再次落下,這聲響仿佛與千年前的匠人重疊,一場關於非遺傳承的對話,隨着木版上的紋路緩緩鋪展。
一份對家鄉非遺傳承的赤子之心
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國古老傳統工藝的瑰寶之一。作為木版年畫的開山鼻祖,它主要産於河南省開封市的朱仙鎮及其周邊地區。這種年畫以其豐富的構圖、粗獷簡潔的線條、古樸誇張的造型和鮮艷的色彩而聞名。
“我們不是旁觀者,是要挑大梁的人。”對於如何看待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問題,東南大學建築學院2024級學生王天與的話,道出了兩隊大學生共同的心聲。
朱仙鎮木版年畫起源於唐代,宋代開始興起,明清時期達到鼎盛。北宋時“門神畫”廣為流行,梨木雕刀游走,靛藍硃砂潑灑,《門神》《八仙》躍然紙上。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朱仙鎮木版年畫以飽滿的構圖、古樸的形象,承載着千年中原民俗記憶,傳遞着驅邪納福、祈願平安的美好寓意,表達着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對生命的追問和對文化的傳承。2006年,朱仙鎮木版年畫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兩支社會實踐隊探訪朱仙鎮木版年畫這趟跨越數百公里的“尋根之旅”,在這群河南學子心中,化作了連接家鄉故土與大學校園的紐帶。紐帶背後,是他們對木版年畫文化傳承共同的心願。
“每一筆雕刻都凝聚着匠心,每一張年畫都承載着歷史,親手製作時才真正體會到非遺傳承的重量。”中央財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專業2024級學生李婉玲感慨。
指尖還殘留着顏料的溫度,看著自己拓印的作品,李婉玲漸漸理解了為何老師傅們會將一輩子的時光都傾注在這方寸木版之上。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就像一粒種子,在10名河南籍大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當看到老師傅的手掌輕撫溫潤梨木版的瞬間,拓印的年畫在陽光下漸漸顯影時,大學生對非遺保護的心願更加迫切。
此刻,他們不再是文化的旁觀者,而是文化傳承的積極參與者和行動派。
雕版上的坎兒
在對朱仙鎮的實地走訪中,東南大學“汴上挑大梁”社會實踐隊和中央財經大學“年畫築夢”社會實踐隊的隊員們聽到最多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對木版年畫現狀的憂慮。
“單講印刷,每種顏色一到兩天,一對門神總共20天左右。”朱仙鎮萬同老店第六代傳人白小豹説。
白小豹摩挲着手裏的梨木版,指尖佈滿老繭,這是20多年來與刻刀、木版為伴的印記。傳統工藝耗時耗力,年輕一代興趣不足,更傾向選擇輕鬆且收入穩定的職業,如今願意沉下心來學手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老師傅們大多還是用傳統的方式手工設計、製版,在適應現代市場時木版年畫也遇到了新的瓶頸。朱仙鎮天義德老店第五代傳人張成光坦言:“設計方面的難度較大,農村老藝人對於繪畫和現代電腦設計不精通。”
經過走訪,東南大學“汴上挑大梁”社會實踐隊發現,從選梨木、刻版到調礦物顏料,老師傅們在製作木版年畫的每一步,都嚴格遵循着傳統工序。他們也能清晰講述每幅作品的民俗寓意,這種“守正”正是木版年畫的靈魂所在。
但與此同時,老師傅多擅長傳統題材和技法,對現代審美和新媒體傳播缺乏了解,易陷入“怕改壞傳統”的顧慮。王天與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年輕從業者雖有創新意願,卻因缺乏系統的傳統技藝根基,難以做到“守正創新”。
一邊困守於技藝傳承的斷層,一邊又掙扎於現代轉型的困境。王天與稱,如何在保留文化根脈與開拓生存空間之間找到平衡,是今天讓朱仙鎮木版年畫的老師傅們着急的大問題。
怎樣才能讓木版年畫“活起來”
白小豹認為,文化傳承並不是簡單的複製,而是要讓古老技藝在當代生活中找到新坐標。
“年畫真正融入老百姓生活很難,設計出大家都喜歡的産品很重要,這需要化被動為主動、需要市場,光進行保護無意義,需要讓其活起來。”白小豹説。
怎樣才能讓木版年畫“活起來”?
“要破除非遺神秘化,熟能生巧,這裡面沒有很深奧的東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任鶴林説。
談起創新,任鶴林看著社會實踐隊的大學生,眼中閃爍着期待的光芒。
“木版年畫沒有條條框框,只要熱愛,大家都可以參與進來。”任鶴林坦言,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關注非遺,關注朱仙鎮木版年畫。
在任鶴林看來,有的大學生既有傳統的技藝,又有紮實的美術基本功,更有新思維新技術,對非遺創新能做的有很多。
而這兩支實踐團隊的行動,正印證了任鶴林的觀點——非遺傳承需要更多年輕人的熱情。
據了解,在社會實踐期間,東南大學“汴上挑大梁”社會實踐隊實地走訪4家年畫傳承場館、兩座博物館、兩大景區,完成相關採訪對話,産出8部視頻,多&&同步更新,首日播放量便破千。
中央財經大學“年畫築夢”社會實踐隊走訪朱仙鎮老字號德興齋,推動傳統糕點包裝升級,採用融合木版年畫特色的新包裝,將非遺元素融入地方特色産業。此外,實踐團隊還將尹氏老天成年畫第五代傳人尹國法、萬同老店張繼中老師的代表作品整理製作成線上作品集,豐富朱仙鎮木版年畫的數字化資源庫,讓珍貴的年畫作品突破地域限制,觸達更廣泛的受眾。
“當我們把老先生們的作品掃入電腦,看著像素點拼出栩栩如生的門神,突然明白數字化不是‘變了味兒’的傳承,而是載着年畫‘走出去’的船。”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專業2024級學生張函睿説。
代代相望的紋路
“新的紋樣和産品,真正做出來成為爆款的很少見。做出老少皆宜又帶有年畫特點的設計不容易,這需要幾代人的觀察與思考,現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人們的審美變化較快。”白小豹説,核心是讓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碰撞出新的火花。
而白小豹所強調的“需要幾代人的觀察與思考”,恰恰點明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絕不只是技藝的簡單延續,更是一場跨越代際的深度對話。
“守正需知其然,創新方知其所以然。”中央財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專業2024級學生王銳認為,傳統技藝的生命力不僅在於保存,更在於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絕非簡單的技藝延續,而是文化基因的活態傳遞。作為青年一代,我們既需以嚴謹態度研習傳統,更應思考如何為古老技藝注入時代活力。”王銳&&,一次實踐不是終點,木版年畫的傳承與創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央財經大學“年畫築夢”社會實踐隊&&,之後他們會將木版年畫元素與中國四大古鎮之一的朱仙鎮古鎮風光相結合,構思文旅宣傳短視頻腳本,計劃通過“年畫裏的古鎮”系列內容,吸引游客關注朱仙鎮的文化旅游資源。
東南大學實踐團隊則期望此次社會實踐能夠産生更加深遠可持續的社會影響,期待推動文創方案落地試産,初步構建“青年+傳承人”創新生態,助力年畫商業化與地方文旅復興,實現文化傳承與産業創新雙贏的新局面。
“只要有人記得它,就應該想盡辦法保護它,傳承它,讓各式各樣的非遺項目流傳得久一點,再久一點。”王天與説。
朱仙鎮的雕版聲裏,能聽到千年文脈的迴響,更能聽到青年大學生與傳統文化對話的聲音。這群河南學子的社會實踐或許只是微光,更值得期待的是,當傳統技藝真正融入現代生活的肌理,當年輕人主動接過文化傳承的接力棒,這門千年藝術終將在時代土壤里長出更繁茂的根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