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聘“中招”?這份求職防騙指南請查收-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10 09:21:03
來源:工人日報

應聘“中招”?這份求職防騙指南請查收

字體:

  當前正值畢業季,找份好工作是每個初入社會學生的迫切心願。然而,騙局可能就藏在看似正常的面試通知裏,一旦踩進這些“陷阱”,輕則損失時間和金錢,重則可能觸犯法律,被追究刑事責任。

  騙術年年翻新,有的老騙局“改頭換面”仍能讓不少人“中招”,也有的瞄準出國務工等新動向,讓一些滿懷希望的求職者遭受損失。日前,《工人日報》記者採訪了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的法官,法官梳理了其中較為典型的案例,總結了一份求職防騙指南,希望求職者擦亮雙眼,少走彎路不踩坑。

  “入職先交費”?別輕信!

  剛從某師範大學畢業的小邱求職數月未果,正當他心灰意冷之際,小邱結識了譚某,譚某對小邱稱其在上海浦東新區某學校“有關係”,可幫助小邱成功取得該校教師編制。

  信以為真的小邱未多想,先後支付譚某“辦事費”17萬餘元,但譚某承諾的教師編制卻遲遲未兌現。多次追討錢款未果後小邱選擇報警。最終,法院以詐騙罪判處譚某有期徒刑2年,緩刑2年,並處罰金。

  有的犯罪分子則更進一步,讓人對其話術一時難辨真假。小美從表演係畢業後一直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不久,一家招聘群演的影視公司&&到她。公司人事陳某在向小美介紹工作內容及薪資待遇後,以工作內容涉及尚未播出的影視劇,為防員工中途離職洩露商業秘密為由,要求小美交納“保密費”“保證金”以及“食宿費”數萬元。

  後查實,陳某等4人以相同手法騙取小美在內的10余名應聘者錢款近30萬元。法院以詐騙罪判處陳某等人有期徒刑3年8個月至3年6個月不等。

  閔行區人民法院在辦案中還發現,有的公司為了讓騙局看上去“更真實”,會找人假扮相關單位工作人員對應聘者進行面試,甚至偽造勞動合同、向求職者發放假工牌等,以此獲取求職者信任並收取求職者定金、入職費等。

  “所謂的‘內部指標’大多都是騙局。求職者一定要通過正規渠道,切勿輕信‘內部關係’。另外,交錢前先想想:這工作值得我先交這麼多錢嗎?” 閔行區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法官助理王群&&,對求職者來説,增強自身本領才是通向理想工作之門的可靠途徑。

  “並且,求職、應聘工作本身通常不需要交納任何費用,‘報名費、服裝費、培訓費、體檢費、保證金、保密費’等都是對方常用的説辭。”王群提醒求職者,通過官方網站和正規渠道查詢、核實企業資料和招聘信息,警惕求職“收費陷阱”,保存好證據,發現異常及時報警。

 “高薪打洋工”?需警惕!

  去國外打工會不會錢多又輕鬆?泥瓦工李某父子在工友處聽説出國務工薪資豐厚,經其介紹,李某父子參加了某國外招收電工、木工、瓦工等工種的項目,每人交了2000元定金,後又在體檢中心每人交了1000元費用。此後,招工企業掏出一份出國勞務建築委託合同,又讓李某父子交了3.2萬元。待到要出發時,李某兒子發現其名下沒有購買機票的記錄後報警。

  經梳理認定,該企業共收取30名工人金額累計85.8萬元,截至案發,已經退還給工人16.27萬元,認定詐騙金額69.53萬元。

  輕信國外務工“童話”,損失時間金錢還是輕的,有的受害者被迫淪為犯罪分子的 “工具人”,最終鋃鐺入獄。

  小王在求職時被推介一份到東南亞經營酒吧的工作,“待遇優厚”。心動的小王依約飛至雲南西雙版納,後在他人帶領下翻山越嶺、穿越邊境,最終到達金三角地區的一個園區內上班。很快,小王便發現所謂的工作根本不是經營酒吧,而是專營電信詐騙,若拒絕加入便要拿出5萬元“贖身”。無力支付贖金的小王只能暫時留下,並在老闆安排下添加國內網友,虛構“高富帥”身份分享“致富秘籍”騙取國內被害人信任後,以&&漏洞、充值提現的方式騙取數名國內被害人錢款。法院以詐騙罪判處小王有期徒刑1年3個月,並處罰金。

  “出國賺大錢”聽着美,可一不留神就上當。對此,廣東廣信君達(上海)律師事務所律師朱耀華給勞動者支招,首先查清楚招工公司相關資質等,不輕信中介。遇到待遇“好得離譜”的工作,要多個心眼多想想,和家人朋友商量。其次,不輕易交錢,注意固定證據,找機會求救。

  王群也提醒各位求職者,所謂的“打洋工”“賺快錢”往往是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的幌子。出國務工需謹慎,切勿輕信“躺着賺大錢”等不切實際的招聘噱頭,時刻牢記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工作才是長久之計。

 “挂靠躺賺錢”?隱患多!

  “能不能把手邊用不上的證書挂出去賺錢?”在校期間,不少學生秉持着“技多不壓身”的想法,考了不少職業證書。剛畢業不久的楊某卻動起了這個腦筋,“把證書挂靠在合作單位,不用上班就能多份收入,可以試試”。

  起因是楊某接到某教育公司梁老師的電話,對方稱只要把相關證書挂靠在合作單位,不用上班即可賺取兼職費用。楊某有建築類專業技能證書,便向梁老師諮詢具體事項,並按要求發送了相關資料。不久,梁老師稱某公司要與楊某簽訂合同,並將一次性支付其22萬元。

  如此高額的回報讓楊某心動不已。見其已經“上鉤”,梁老師以多種理由哄騙楊某先期支付費用,還“鼓勵”他挂靠更多證書賺取收入。一個月的時間裏,楊某就被騙了4萬餘元。直到梁老師的手機號碼變成空號,他才意識到被騙。

  “挂靠證書並非萬無一失,其行為本身就是不合法的,而且一旦出現問題,將追究持證者的責任。因此挂靠證書看似輕鬆賺錢,其實隱患很多,相關從業者不能被小錢所迷惑。”王群以“防騙三板斧”提醒廣大求職者:一是多查多問,上網查公司,面試問明白,別嫌麻煩;二是留證據,合同、聊天記錄、轉賬截圖,一個別丟,打官司靠它們;三是報警不拖,被騙了別猶豫,找警察最快,錢還有可能追回來。(記者 裴龍翔)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