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想到現實,大學生創業如何行穩致遠-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4/18 08:24:28
來源:光明日報

從理想到現實,大學生創業如何行穩致遠

字體:

  即將捧着“挑戰杯”金獎進孵化器,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碩士生梁瑛平語氣中滿是興奮:“雖然公司具體落戶在哪,我們還在考慮,但團隊總算是要‘有個家’了。”  在極暗的環境下,如何讓攝像設備拍照如同白晝?梁瑛平的團隊一直致力的,就是打造一隻讓夜間安防更有效的“夜視鷹瞳”。從一支學生興趣團隊到一個創業集體,從創意、設想到算法迭代、科研攻關、市場調研、參加“挑戰杯”,再到謀劃項目落地,梁瑛平坦言,自己一直在學習、在成長。

  在建設科技強國的新征程上,鼓勵和支持廣大青年創新創業,是激發全社會創新潛能的重要舉措。然而,懷揣夢想的創業路,註定不會一帆風順。面對未知和挑戰,政策支持如何更為精準,創業教育如何更有溫度,以賽促創如何更顯實效?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決賽的研究團隊,對本次30余萬個參賽項目進行內容挖掘,並開展了多方調研和專家座談。

 1、制度保障何以更為精準

  【創業學生説】

  華東地區某985高校參賽團隊負責人:

  目前看,我們的參賽作品作為項目落地,硬體保障上沒有問題,成果轉讓方面,學校已經給予很多支持,地方政府也會給我們一些啟動資金、人員入駐扶持等。近幾年,政府也落地了很多創新創業基地、孵化器,如果我們大學生有需求,會批辦公空間給我們。

  對團隊而言,當前最大困難在於對整個産業生態不熟悉,簡單地説就是我們不知道怎麼去找客戶,客戶也不知道怎麼找我們,我們需要一個服務&&,幫助我們跟有需求的客戶精準對接。此外,成立公司之後,需要申稅報稅等涉及公司運營方面的法律流程,我們並不清楚相關注意事項和法律風險等,通過網上查找、詢問創業的學長等方式獲取的信息其實都很有限。

  【政策梳理】

  1999年1月,我國教育部頒佈《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首次以文件形式倡導大學生自主創業。2004年4月,共青團中央、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聯合發布《關於深入實施“中國青年創業行動”促進青年就業工作的意見》。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國家對青年創新創業的重視程度達到新高度。截至2022年12月,我國各省&&的大學生創業支持政策已達168項,尤其是“安排專項資金支持雙創示範基地建設”“加大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力度”等針對性政策,充分激發大學生創業激情。

  調研組也發現,我國大學生創業保障政策仍存優化空間。一是創業法律法規有待系統性優化,支持和保護小企業的法律法規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二是創業資金支持力度有限,金融服務類政策供給尚不能滿足大學生創業的需求;三是創業服務體系較為分散,需進一步提升高校創業培訓服務水平。

  【專家評析】

  北京理工大學國家安全與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波:

  創業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全面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是世界各國應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保持國家競爭優勢、增強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的重要手段。我國&&了多項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有效激發了高校師生參與創新創業實踐的積極性,對大學生創業活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

  一是建議強化政策銜接,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按照政策設計的內在邏輯,構建上下貫通、左右協調、前後銜接的有效聯動機制,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大膽探索,推動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二是建議關注創業主體需求,完善知識産權歸屬、科技成果轉化等制度保障體系,明晰政府、高校、大學生和企事業服務組織等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把地方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創新創業政策進行示範推廣,持續提高政策的權威性和執行力。pagebreak

  2、學校創業教育何以更有溫度

  【創業學生説】

  北京某985高校參賽學生:

  在本科階段,能感受到創新創業的思路有機融入課程中,學院一對一導師制度也讓我在本科二年級時接觸科研前沿。從政策支持上,學校支持相關專利“零成本”轉讓給團隊,幫助我們&&孵化器,獲獎後幫助團隊申請了50平方米的辦公空間,現在正在幫我們申請50萬元啟動資金。

  當然,團隊一開始還是不太適應從學生角色、科研角色到創業角色的轉變。僅靠項目導師指導還是有些局限,老師更關注算法是不是頂尖的,然而投資人可能更關注市場前景,思維差異會比較大。是不是可以增加一些針對性的創業教育,或者一對一的創業輔導,讓我們談合作、找投資的時候更有策略、更有針對性。

 【數據解讀】

  據統計,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共吸引了來自32個省級賽區和港澳地區3011所高校、142.4萬餘名在校學生的33萬餘個項目。其中,專科院校的參賽率達73%,13個省份的所有本科院校均有參賽項目,西藏、青海、新疆、寧夏的作品晉級率躋身全國前十。

  競賽數據顯示,參賽團隊具有師資投入大、成果落地實、市場實踐多、人生規劃遠等特點。決賽中,78%的團隊擁有3位及以上的指導教師,77%的項目擁有相關專利,36%的項目獲得相關領域軟體著作權,40%的項目已經註冊公司或進入融資階段,近七成的選手選擇在學業上繼續深造。

  【專家評析】

  清華大學二十國集團創業研究中心SDG開放創新馬拉松中國執委會執行主任毛東輝:

  高校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為辦學宗旨。現實中,往往存在一些高校過度關注各類排名、就業率、競賽獲獎等,如不及時引導,恐出現知識及人才價值被低估,創新創造的文化、意願、動力缺失等問題,這與大學的使命和願景相背離,與國家和社會的要求相脫節。

  在知識經濟與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背景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大學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大批創新創業創造型人才。一是要研究在部分一流高校將“創新”提升為與“教學”“科研”齊抓並舉的核心辦學定位與職能,作為引領高校改革的價值導向和評價標準,探索推進科學研究與創新創業素質教育“雙輪驅動”的大學創新體系。二是要推動高校內部教育改革,在機制創新、師資隊伍、課程建設、校企協作等方面完善高校雙創教育體系。雙創課程應充分注重認知模式和行為模式的有機結合。三是在開展雙創教育時,要以社會問題和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總結積累幫助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成長、為社會創造新産品新企業新模式的成功路徑,努力形成創新創業教育的良性循環。pagebreak

  3、以賽促創如何更顯實效

  【創業學生説】

  北京理工大學“夜視鷹瞳”參賽團隊負責人梁瑛平:

  在參加比賽之前,説實話我們就是一個學生團隊,簽訂單也是學校去簽,然後學校把錢發給我們。參賽過程中,我們才逐漸理清了從一個學生團隊到一個公司成立要走的路,如何去融資,如何做規劃,一步一步地堅定了我們真正成為創業者的決心。

  比賽也幫助我們思考了項目如何更好落地,如何更好地改進産品。在比賽之前,我們的項目僅限於手機和監控攝像頭的暗光成像,參賽過程中。我們意識到項目其實有更廣闊的應用領域和市場前景,例如航空航天、深水探測等極端複雜環境。我們還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趨向結合。在和其他團隊隊員交流過程中,我們也獲得了一些“過來人”關於融資和選擇項目落地地點的經驗,可以説“收穫滿滿”。

 【案例分析】

  本屆“挑戰杯”超過80%的決賽項目選題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國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緊密相關,“鄉村振興”“智慧農業”“智能製造”“醫療機器人”“綠色材料”等社會熱點問題成為高頻詞,能源、芯片、數據、智能等領域的安全問題備受關注。

  分析發現,參賽者對“挑戰杯”項目的定位和參賽目的是以技術、産品等創新來對接市場、社會發展需要,通過對社會發展問題的實踐探索來提高服務水平。選手普遍反映,成果轉化是最需要加強指導的環節,特別是評委專家一對一指導,這一選擇的佔比由起初的47.98%提升到決賽的79.43%。

 【專家評析】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曾紅穎:

  雙創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面臨投資拉動和國際貿易動力機制轉換、社會老齡化程度加深等經濟社會變局時,夯實高校雙創教育十分必要。“挑戰杯”等賽事面向國家和社會發展迫切需要的突出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實踐,鍛煉了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並為大學生提供了繼續深造、就業創業的機會。大學生創新創業熱情高漲,創業能力呈現不均衡態勢,在創業競賽組織、創業工作管理等方面仍需持續發力。

  一是加強大學生自主創業意識的培養。引領高校雙創教育從短期培養向長期的信義教育轉變。對於學生價值觀、職業觀的建立應先於能力培養。高校應基於各類&&,加強對大學生自覺學習創業知識、積極提高創業技能的引導和教育,推動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局面從被動就業轉變為主動創業。

  二是完善大學生創業競賽管理機制。對工作基礎薄弱、往年未參賽的學校加強指導。通過召開專門部署會、設置進步顯著獎、面對面指導、發函爭取學校支持等方式,充分調動各類高校參賽的積極性。

  三是開展雙創理論常態化研究。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開展持續跟蹤和回溯評估,探究教育活動在雙創中的作用機理和實現路徑;精準定義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主動布局大學生創業競賽項目。(記者 周世祥 本報通訊員 余麗 丹聃 王璐璐)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