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爸媽寧願相信外人,也不肯相信我-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3/24 08:35:01
來源:中國青年報

為什麼爸媽寧願相信外人,也不肯相信我

字體:

  和爸媽理解的溝通,並不在同一水準上。這個“水準”並不是指有高低的知識水準等,而是“對事”或“對人”的水準。

  _______________

  老爸抽了幾十年煙,每次回家你都要提醒他該戒煙了,但他從來不聽,還給你列出一大串抽煙也長壽的名人名單。

  直到遠親家的表弟學了醫,拜年時提醒了他一句,他樂呵呵地説好。

  老媽總喜歡在手機上點開來歷不明的小廣告,還喜歡在街邊掃碼下載App換雞蛋、牛奶,每次你都告訴她不要貪小便宜,她從來不聽,還説你不會過日子。

  直到社區工作人員在小區裏宣傳反詐知識,她才肯把手機上亂七八糟的東西卸載,換成國家反詐中心App。

  你感到無語:這不是早就跟你們説了幾百遍了嗎,為什麼我説沒用,非要外人説才管用呢?

  為什麼爸媽寧願相信外人甚至陌生人,也不肯相信子女呢?

 爸媽在乎的不是事情對錯,是自己對錯

  這是因為,我們理解的溝通,和爸媽理解的溝通,並不在同一水準上。

  這個“水準”並不是指有高低的知識水準等,而是“對事”或“對人”的水準。

  我們日常和同事、朋友溝通一件事時,無論大事小事,我們都是就事論事的,這樣才能達成一個共識,或者解決一個問題。這就是“對事”水準的溝通。

  但也有時候,我們會從討論事情漸漸變成“人身攻擊”,尤其是在吵架的時候,我們會很容易脫口而出指責別人,比如“你怎麼總是這樣不理性”“你從來不考慮我的感受”等。這就是“對人”水準的溝通。

  我們和爸媽溝通時,其實很容易從“對事”溝通變成“對人”溝通,因為爸媽總把事情的對錯和人的對錯牢牢捆綁在一起。如果我們的道理和爸媽的觀念相符,那還好;一旦我們的道理是反對爸媽的行為、觀點的,他們就會覺得我們是在否定他們,接下來的溝通就會是“小崽子翅膀硬了”等“對人”的溝通了。所以我們會發現,我們沒法和爸媽講道理,他們是不會相信“小崽子”的。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也許和爸媽的身份角色有關。我們小時候,他們常常是不容置疑的權威。即便在我們長大後,他們仍然習慣把我們視作需要事事聽從的小朋友,而無法和我們像同事、朋友那樣溝通。而考入醫學院的遠親、社區工作人員,這些人的身份自帶權威感,爸媽在這些人面前也變成了“小孩子”,就會更聽勸了。

  爸媽如果繼續逞強,子女不妨示弱

  爸媽這樣看重自己的權威角色,以至于聽不進我們的反對意見,那我們就沒法和爸媽溝通,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上當受騙甚至身體受損了嗎?倒也不是,只是我們要換種角色。

  當我們想勸爸媽時,我們其實也會不自覺地轉換角色。想想我們那時的言語和語氣吧,是不是也説過“你怎麼不聽勸”這樣的話,透露出“這都是害人的,傻子才信”的輕蔑呢?在説這些話時,我們倣佛在扮演家長、老師的角色,想要教育他們。這時的爸媽自然也不會甘心當“孩子”“學生”,不會聽我們的話。

  但如果我們繼續扮演一個弱弱的子女角色呢?我們可以用求助的方式,委婉地提醒他們,比如假裝自己進入了一個他們常遇到的那種騙局,來向他們求助,讓他們在自己搜索資訊的過程中,了解這些行騙方式,自己今後就不會上同樣的當了;或者假裝自己身體不適,爸媽就會緊張地提醒我們、照顧我們,今後他們自己生活中也會注意這些了。這樣一來,我們既能讓爸媽接近更安全、健康的生活方式,又能滿足爸媽當一個強勢角色的心理需要。

  另外,萬一爸媽已經受騙或已經生病了,我們就更要注意説話的方式了。想想我們小時候受挫、鬧情緒時,我們是很難聽進道理的,因為消極情緒會累積蔓延到生活的各個層面,即便是善意的勸解也可能被我們當成是對自己的不理解,甚至是惡意傷害。爸媽也是如此,在這樣的時刻,他們希望獲得的是情緒的共鳴、安慰、包容,所以,我們要先站在他們的角度,安撫他們的情緒,而不是批評教育他們。

  其實,無論我們用什麼方法和爸媽溝通,最核心的是讓爸媽感到被關心和尊重。這也不只在我們意見不同、有事溝通時才需要注意,而是平時就應當注意的。比如,我們可以常常誇獎誇獎他們,就像他們曾經對待幼小的我們那樣,做成了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值得肯定的。

  爸媽的觀念也許並沒有那麼容易改變,如果你運用了這些方法,但一時半會兒還是沒有見效,也不用太焦慮,每一次他們願意聽我們把話講完,都已經很棒啦。(殷錦繡)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