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進博同行丨專訪GSK副總裁、中國特藥業務負責人張寧:以特藥創新破局,共築健康中國未來-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6 21:34:11
來源:新華網

與進博同行丨專訪GSK副總裁、中國特藥業務負責人張寧:以特藥創新破局,共築健康中國未來

字體:

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如約而至,在這場全球矚目的開放盛宴中,葛蘭素史克(GSK)作為連續多屆參展的“老朋友”,今年以“創新驅動,醫防融合,攜手合力”為主題,再度攜特藥領域重磅創新成果亮相。從多發性骨髓瘤創新療法到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生物製劑,從乙肝“功能性治愈”候選藥物到HIV長效防治方案,GSK的展品清單背後,是其深耕中國特藥市場的堅定布局。

在此背景下,新華網獨家專訪GSK副總裁、中國特藥業務負責人張寧,解碼GSK特藥戰略布局,探尋外資藥企如何以創新響應中國醫療需求。

GSK副總裁、中國特藥業務負責人張寧

特藥市場持續升溫GSK錨定三大戰略邏輯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提升重大疾病診療水平”的目標,《健康中國行動——癌症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更是針對性地提出“加快對符合條件的境內外抗腫瘤藥物的註冊審批”,為特藥的研發與落地指明了清晰的政策方向。當前,特藥領域正處於政策紅利與臨床需求相互促進的發展窗口期,既成為全球醫藥創新的焦點,也面臨着激烈的市場競爭。

“連續八屆參加進博會,GSK始終將其視為連接全球創新成果與中國患者需求的重要紐帶。”談及參展的初心,張寧&&,中國是GSK全球同步上市的市場之一,更是其戰略市場,特藥業務是支撐其實現長期增長的核心動力。

如今,特藥領域已成為全球藥企競爭的核心賽道,國內本土企業也紛紛加速布局。對此,張寧認為,特藥領域存在臨床治療缺口,機遇與競爭並存。“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我們始終堅信,堅實的‘創新’仍是破局的關鍵。”

他進一步透露,GSK的特藥戰略始終圍繞三大核心邏輯推進:一是創新驅動,聚焦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將科學技術切實轉化為解決患者痛點的治療方案;二是醫防融合,不僅關注症狀緩解,更致力於推動治療關口前移,構建從預防到治療的完整生態體系;三是攜手合力,通過與中國本土醫療機構、行業協學會深度合作,推動創新成果落地,共同塑造健康未來。

對於未來的落地規劃,張寧給出了明確答案:“未來三年,GSK預計約18項新産品及新適應症將在中國獲批上市,其中包含獲得突破性療法認定的産品。這些規劃並非空談,而是我們深耕中國市場、兌現創新承諾的具體實踐。”

醫防融合落地臨床,多領域實現突破性進展

在特藥戰略指引下,GSK已在HIV、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肝病等多個領域實現臨床突破,而每一項突破的背後,都緊扣“患者需求”這一核心。

面對全球約3900萬HIV感染者的公共衞生挑戰,以及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2025年95%有HIV感染風險人群接受有效預防”的目標,GSK正推動HIV防治從“每日口服”向“長效注射”跨越。“HIV的治療與預防,已經進入長效時代,這不僅能減少患者的用藥負擔,更能降低歧視帶來的心理壓力。”張寧&&。

具體來看,艾普特(卡替拉韋注射液)作為全球首個長效HIV暴露前預防藥物,已被世界衞生組織(WHO)推薦為HIV綜合預防措施的一部分;而萬凱銳(卡替拉韋注射液)與瑞卡必(利匹韋林注射液)聯合方案,則是中國藥監局審批通過的首個獲批的完整HIV-1長效注射治療方案。“以前患者每天都要口服藥物,不僅容易漏服影響療效,還可能因藥物暴露面臨歧視。”張寧解釋,“目前GSK長效方案讓患者每兩個月注射一次即可,既提升了依從性,也讓他們能更有尊嚴地生活。”

此外,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類高發於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全球患者超300萬,中國患者超100萬。“這類患者的需求遠不止‘控制病情’,他們還要面對婚戀生育、外貌變化、社會誤解等多重壓力。”張寧坦言,這也是GSK深耕SLE領域的核心動力。

2019年,GSK將全球首個獲批用於成人SLE的生物製劑倍力騰引入中國,並陸續拓展至兒童SLE、成人狼瘡腎炎適應症,使其同時成為全球唯一覆蓋有成人和兒童SLE及成人狼瘡腎炎三大適應症的生物製劑。“倍力騰的意義,在於讓患者從‘緩解症狀’走向‘長期穩定’。”張寧&&,通過規範化的疾病全程管理,患者不僅能減少器官損傷、提高生存率,更能重拾對生活的信心,同時,GSK還聯合公益組織開展疾病科普,呼籲社會給予SLE患者更多理解與包容,緩解他們的心理負擔。

隨着中國老齡化程度加深,多發性骨髓瘤作為高發於中老年的血液腫瘤(中國血液腫瘤領域第二大常見惡性疾病),其治療需求日益迫切。“目前的治療手段能改善患者生存,但復發仍是一大挑戰,30%的患者接受標準治療後會復發,反復復發還會讓腫瘤侵襲性增強,對多種治療藥物耐藥,最終可能‘無藥可用’。”張寧指出。

針對這一痛點, GSK帶來了針對復發/難治多發性骨髓瘤的ADC療法注射用瑪貝蘭妥單抗。據悉,該創新藥物已被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納入突破性治療品種,上市申請也已受理並適用優先審評審批程序。

與此同時,在其他重要的公共衞生領域,GSK積極響應國家疾控局等九部門最新聯合印發《中國防治病毒性肝炎行動計劃》中所提出的“積極研發乙肝功能性治愈的創新方案”的號召,積極探索有望實現慢性乙肝“功能性治愈”的ASO藥物。

作為深耕肝病領域30年的企業,GSK的布局始終圍繞“醫防融合”展開。“從1994年的乙肝疫苗安再時,到治療端的韋瑞德,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乙肝患者實現‘功能性治愈’。”張寧&&。

此次進博會亮相的反義寡核苷酸(ASO)藥物Bepirovirsen,正是GSK為幫助眾多乙肝患者實現“功能性治愈”而邁進的關鍵一步。“這款藥物的國際多中心三期研究預計2026年完成,若成功上市,將為乙肝患者提供全新的治療選擇,”張寧強調,乙肝“功能性治愈”不僅能改善患者健康,更能減少肝硬化、肝癌等併發癥的發生,對中國肝病防治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銀齡追夢”呼應老齡化,構建全周期患者服務生態

隨着中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中老年群體的醫療需求,尤其是腫瘤治療需求,成為行業關注的重點。本屆進博會期間,GSK以“銀齡追夢”為主題舉辦多發性骨髓瘤媒體會,這一主題的背後,是對患者深層需求的精準洞察。

在張寧看來,老齡化背景下的多發性骨髓瘤治療,不能只追求“延長生存期”,更要關注“提升生活質量”。“以前我們可能更關注腫瘤是否縮小、生存期是否延長,但現在發現,老年患者更在意‘能不能自己吃飯、能不能出門散步’,這些看似平常的需求,其實是他們‘追夢’的基礎,”張寧&&。

而GSK的創新療法,正是為“銀齡追夢”提供底氣。以注射用瑪貝蘭妥單抗為例,該創新藥物能為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我們希望患者可以在病情穩定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張寧説。

同時,張寧也強調,“銀齡追夢”不僅需要創新藥物,更需要全社會的關注與支持。“我們希望通過這個主題,讓更多人關注中老年腫瘤患者的需求,他們不僅需要醫療上的幫助,也需要心理上的關懷、社會的包容,”張寧&&,GSK未來將繼續聯合臨床醫生、公益組織,開展患者教育與支持活動,讓“銀齡”群體在疾病治療中感受到更多溫暖,真正實現“生存與生活質量並存”。

從進博會的創新展品,到三大特藥戰略的落地,再到“銀齡追夢”的人文實踐,GSK的每一步布局,都緊扣“健康中國2030”戰略需求,也始終以“患者為中心”。“作為中國市場的長期合作夥伴,GSK不僅要帶來創新藥物,更要成為健康生態的共建者。”張寧&&,未來,GSK將繼續加速特藥領域的研發與引入,在HIV、腫瘤、肝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領域持續突破,同時深化本土合作,推動創新成果更快、更廣泛地惠及患者。

“創新沒有終點,患者的需求就是我們的方向。我們希望為中國患者帶來更多治療希望,為特藥領域的發展突破貢獻力量,與各方攜手共築更健康、更有尊嚴的生命未來。”張寧如是説。

【糾錯】 【責任編輯:肖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