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化工産業展望: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5 16:45:05
來源:新華網

“十五五”化工産業展望: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字體:

  近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化工園區工作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化工經濟技術發展中心副主任楊挺針對中國化學工業的發展歷程與未來方向發表見解。他系統回顧了“十四五”期間行業取得的顯著成就,並對“十五五”時期的發展路徑進行了全面展望。楊挺&&,“十四五”期間,中國化學工業實現了規模與實力的雙提升,為邁向“化工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面向“十五五”,行業將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

  回望十四五:規模躍升奠定強國基石

  楊挺回顧稱,“十四五”期間,中國化學工業營業收入從2020年的基礎上增長45%,2024年達到14.5萬億元。我國已形成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全的化工生産體系,生産了全球約42%的主要化工産品。構建起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全、原材料最為豐富、市場最大的生産體系。

  圖1:2020年以來中國化學工業營業收入(包含原油加工及石油製品製造)。數據來源:中國化工經濟技術發展中心

  在全球化工業競爭中,中國企業表現突出。楊挺提到,2024年全球化工行業收入前50企業名單中,中國企業入圍11家,實現營業收入2.1萬億元,佔前50企業總收入的27.9%,是美國企業的1.35倍,超過德國和日本企業營業收入總和,彰顯了中國化工企業的全球影響力。行業在全面提升産能的同時,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能效水平和環境水平顯著改善,數字化建設有序推進,企業生産效率大幅提升,成本競爭力顯著增強,世界第一化工大國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圖2 :2024年中國主要化工産品産能全球佔比。數據來源:中國化工經濟技術發展中心

  展望十五五:質量引領邁向全球一流

  “十五五”將是中國化學工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的關鍵時期,行業需從“有沒有”“夠不夠”向“好不好”轉化,以建設化工強國、支撐製造強國為目標。在楊挺看來,圍繞“六個提升”推進系統升級,即提升産業結構高端化水平、提升創新能力建設水平、提升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提升智能製造水平、提升國際合作水平和提升化工園區高質量發展水平,全面增強中國化學工業的全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

  在産業結構高端化方面,楊挺指出,“十五五”期間應以發展新質生産力為目標,推動從“燃料驅動”向“材料驅動”轉化。煉油産業需以深度煉化一體化推動升級,平衡油品保供與化工轉型,加速由燃料型向原料型轉型,避免同質化競爭。2024年,我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9.33億噸/年,煉油業營業收入約4.8萬億元,佔化學工業的33.1%,但成品油需求已進入達峰周期,新能源對油品消費的衝擊持續加劇,行業需聚焦減油增效,最大化産出低成本化工原料。

圖3:2016-2030 年中國汽柴煤、化工原料産量及汽柴煤油産率變化趨勢。數據來源:中國化工經濟技術發展中心

  乙烯産業需優化原料來源,破解成本競爭難題。楊挺&&,2024年我國乙烯産能達5380萬噸/年,佔世界總産能的23.4%,規模位居全球第一,預計2030年産能將達9000萬噸/年左右,但供給增速將顯著高於需求增速。

  楊挺&&,行業需進一步推動原料輕質化,提升乙烷原料佔比,降低石腦油路線依賴,同時推動能耗不達標産能退出,開拓下游消費領域。芳烴産業則需鞏固全産業鏈競爭力優勢,促進PX産能釋放,打造全球最具競爭力的芳烴産業鏈。

圖4:2016-2030 年中國乙烯産能及其增長率、消費增長率。數據來源:中國化工經濟技術發展中心

  煤化工産業將加快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煤制烯烴作為石油化工的重要補充,進一步擴大合規産能,而煤制油、氣仍定位為能源安全示範補充。化工新材料産業需突破“卡脖子”問題,聚焦大宗材料高端化、電子化學品國産化、新能源材料高性能化、生物基材料智能化和未來産業配套化五大方向,提升高端産品國産化率,支撐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圖5:中國現代煤化工産能現狀。數據來源:中國化工經濟技術發展中心

  國際合作水平需從“參與者”向“引領者”轉變。楊挺指出,行業應以技術互補、生態共建、規則共享為目標,穩妥推進海外資源開發利用,拓展出口渠道,推動企業組團出海,打造海外中國化工園區,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強化品牌出海,提升全球影響力。

  化工園區高質量發展是行業升級的基石。楊挺強調,“十五五”需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打造優質産業集群,推動園區從規範化建設向高質量發展跨越,按照“六個一體化”理念,加強主導産業引進和配套體系建設,持續推進“五大工程”建設,提升園區産業引領和安全環保水平。

  展望2030年,楊挺&&,通過系統推進“六個提升”,中國化學工業有望在規模與效益上實現全球領先,高端材料進口依賴顯著降低,綠色低碳與智能製造成為行業底色,為建成全球化工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糾錯】 【責任編輯:陳延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