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海洋資源環境行業可信數據空間在第四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展示區舉行上線發布儀式,這是全國首個海洋領域的“數據商城”,將激發“沉睡”的海洋數據價值,支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海洋資源環境可信數據空間旨在破解海洋數據匯聚難、信任難、使用難等瓶頸,打造全國海洋數據資源匯聚中心、可信流通中心、價值共創中心。”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廳廳長楊勝傑説。
由於這些數據由不同部門、企業和科研機構掌握,零散而價值不高,還有數據安全問題,難以協作流通。浙江啟動海洋資源環境行業可信數據空間項目,並於今年7月入選國家創新發展試點,計劃建設數據流通基礎設施,像水、電和移動支付一樣,實現數據資源的共享共用。
海洋資源環境行業可信數據空間 圖片來源:中國數谷
海洋資源環境行業可信數據空間是在省海經廳、濱江區委、區政府指導下,由杭州高新科創集團、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聯合牽頭,聯合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三大國家級海洋業務中心共同建設。
進入線上&&,“複雜環境下港口航運保障高質量數據集”給船舶進出港和碼頭調度提供了精準指導。其匯集寧波舟山海域的浮標、&站、雷達等觀測數據,經過智能化處理,能夠滾動更新未來5天內的風力、流速、浪高等預報數據,並且把分辨率從9000米縮小到5米,在國內首次實現業務化米級海洋預報;“海上風電選址與施工保障高質量數據集”則針對深遠海風電開發面臨的極端環境,提供風、浪、溫、鹽、流等分析預報。
發布儀式上,重點推出了兩套高質量特色數據集,進一步豐富空間數據供給。
一套為複雜環境下港口航運保障高質量數據集,該數據集匯聚寧波舟山海域浮標、&站、雷達等多源觀測數據,生成分辨率達5-10米的再分析與預報數據集。這一成果突破了原有公里級預報的局限,實現國內首次業務化米級海洋預報,具備高精度、高準度、高時效的顯著特點。
另一套是海上風電選址與施工保障高質量數據集,針對深遠海風電開發面臨的極端環境挑戰,該數據集構建了風、浪、溫、鹽、流等多要素再分析與預報體系,助力行業實現從大區域公里級再分析與預報能力向百米級的跨越。
據負責人介紹,這兩套數據集已在港口運營、海上風電企業中投入實際應用,並在可信數據空間內實現安全流通與定制化服務。
據海洋二所科技處處長白雁介紹,空間已匯聚各類海洋實測、遙感、預報以及海洋産業、綜合管理等167類、2000多個數據集,數據總量達1PB。圍繞涉海重大工程、港口與航運、海洋牧場、海洋生態保護、涉海金融保險等領域,已開發30余個面向典型應用場景的數據産品與服務,吸引海洋領域的環境監測、交通港航等50多家數據單位入駐。
近年來,杭州高新區(濱江)依託“中國數谷”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形成“三數一鏈”“改革沙盒”“海洋可信數據空間”等成果,賦能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據杭州高新科創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國數谷”創新數據可信流通基礎設施框架頂層設計,即“三數一鏈”數據可信流通基礎設施框架和數據要素治理體系(以下簡稱“三數一鏈”框架體系),包括數據交易場所、數聯網、數據發票和區塊鏈“跨鏈互認”,同時引入杭州數據交易所、浙江大數據交易中心規範數據交易服務。
中國數谷展區圖片來源:第四屆數貿會組委會
2025年更是“三數一鏈+”框架體系落地的一年,杭州高新科創集團聯合“一所三中心”(“海洋二所”、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國家海洋預報中心、國家海洋衛星中心)基於“三數一鏈+”框架體系打造海洋資源環境行業可信數據空間,“海洋資源環境行業可信數據空間建設”項目入選國家可信數據空間創新發展試點,深度賦能海洋行業發展。
杭州高新區(濱江)通過政策+基建+場景三輪驅動,以“中國數谷”為核心打造“三數一鏈”框架體系,激活數據要素市場並深度賦能海洋經濟,為實現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參考、可借鑒的“杭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