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天氣轉涼,因膝關節疼痛就診的老年人增多,老年膝關節痛的病因是什麼?臨床上有哪些科學治療方式?患者日常該如何養護?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馬德思,就大眾關心的老年膝關節痛相關話題進行分享。
馬德思&&,膝骨關節炎是老年膝關節痛的常見原因,治療核心在於 “延緩磨損、減輕症狀、改善功能”,階梯化治療能為患者 “量膝定制” 最佳方案。
膝骨關節炎:關節軟骨的 “慢性磨損”,天氣轉涼症狀易加重
問:很多老年人一到天氣轉涼就膝關節痛加重,像有患者提到 “膝蓋疼好幾年,降溫後走路都成負擔”,老年膝關節痛常見原因是什麼?
馬德思:老年膝關節痛最常見的病因是膝骨關節炎,它並非突然發生,本質是關節軟骨因長期受力不均或過度使用,出現的慢性、進行性磨損。這個過程就像輪胎磨損,一開始可能只是表面變粗糙,之後逐漸發展為軟骨變薄、破裂,嚴重時甚至脫落。軟骨一旦受損,其下方的骨頭就會失去保護,在活動時直接摩擦,進而引發疼痛、僵硬和活動受限。
天氣轉涼後,膝關節受涼刺激以及局部血液循環變慢,原本就有膝骨關節炎的患者,疼痛、僵硬等症狀會因此加重。這時候患者首先要注意膝部保暖,適當減少運動量,再配合適當的治療手段緩解症狀,避免病情進一步發展。
問:除了天氣因素,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行為會加重膝骨關節炎,增加膝關節痛的風險?
馬德思:很多日常行為都可能加重膝骨關節炎。首先是過度負重或不當運動,比如頻繁爬山、爬樓梯、深蹲,這些動作會讓膝關節承受遠超平時的壓力,加速軟骨磨損。現在不少老年人追求 “每日萬步”,但如果本身已有膝關節不適,盲目追求步數反而會加重損傷。
其次是體重超標,體重每增加1公斤,膝關節在走路時承受的壓力可能會增加 3-4 公斤,長期超重會持續給膝關節帶來額外負擔,促使軟骨磨損加劇。
階梯化治療:從基礎養護到手術,為患者 “量膝定制” 方案
問:有患者擔心 “膝骨關節炎只能換關節,且人工關節有使用壽命”,對治療存在顧慮,目前針對老年膝關節痛,臨床上有哪些治療方式?
馬德思:這是很多膝骨關節炎患者的共同擔憂,但實際上,面對老年膝關節痛,絕非只有 “換關節” 或 “忍着等換關節” 兩個選擇。現代醫學有一套系統的 “階梯化” 治療策略,會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階段,選擇最適宜的方案,核心是 “能通過保守治療緩解,就不急於手術;能做微創或保膝手術,就不輕易選擇全膝關節置換”。
問:“階梯化治療” 具體包含哪些階段?每個階段針對什麼樣的患者,有哪些治療手段?
馬德思:階梯化治療是真正的個體化治療,能為不同病情的患者匹配最佳方案,
首先是基礎治療,適合早期患者,控制症狀、延緩進展。這一階段以生活方式干預和科學養護為主,是早期患者的關鍵治療環節。生活中要注意減輕關節負荷,出現疼痛後要 “休養生息”,避免爬山、頻繁爬樓梯、深蹲等加重膝蓋負擔的活動,不盲目追求 “每日萬步”。同時要科學選擇運動,把高衝擊性運動換成低衝擊性運動,比如游泳,水的浮力能大幅減輕膝關節壓力,其中自由泳比蛙泳對膝關節更友好。還要注意強化肌肉力量,大腿前方的股四頭肌是膝關節的 “天然減震器”,通過直腿抬高練習(平躺,一側腿伸直,緩慢抬高至 30-45 度,保持數秒後放下)能增強其力量,穩定膝關節。控制體重也是重要一環,將體重控制在合理範圍,減少膝關節承受的額外壓力,這是對膝關節最直接的保護。另外可以合理使用支具,針對單側間室病變等特定類型的膝骨關節炎,在醫生指導下佩戴專業膝關節支具,通過改變力線分擔壓力,緩解疼痛。中醫和物理治療也是重要的治療手段,熱敷、理療、針灸、推拿等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放鬆肌肉,有效緩解疼痛和僵硬。
問:很多患者,還是會尋求藥物治療,您有什麼建議?
馬德思:當疼痛影響到日常生活,就需要藥物干預,優先選擇對身體副作用小的方式。首選非甾體抗炎藥膏或貼劑,使用時要注意觀察皮膚反應,防止過敏。疼痛較重時,醫生會推薦口服非甾體抗炎藥;此外,還可能根據情況使用軟骨營養補充劑或抗骨質疏鬆藥物。另外還可以直接向關節內注射藥物,為關節 “加油” 或 “消炎”。比如注射人工類關節液(“加油”),通常需要一個療程多次注射;對於急性炎症、腫脹積液明顯的患者,可注射少量糖皮質激素(“消炎”)快速鎮痛,但同一部位 3 個月內最多注射 1 次,避免激素副作用。
問:如果藥物治療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患者也不想做關節置換手術,還有別的治療手段嗎?
馬德思:可以嘗試關節鏡手術或截骨矯形手術。關節鏡手術適用範圍較局限,主要針對關節內有明確機械性問題的患者。比如關節內有游離體(俗稱 “關節鼠”)導致關節突然卡住、劇痛,或合併明顯半月板撕裂引發交鎖、彈響和疼痛。但如果只是單純、廣泛的軟骨磨損,關節鏡清理術的效果通常有限。
截骨矯形術適合較年輕、活動量大,且伴有明顯下肢力線異常的患者,比如 “O 型腿” 導致內側間室過度磨損。手術通過精確截骨矯正下肢力線,把身體重量從磨損嚴重的區域轉移到健康區域,緩解疼痛,且不進入關節腔,保留所有韌帶和原生結構,術後功能自然、康復快。
問:根據病情需要,一些患者最終會接受關節置換手術。您能簡單介紹一下這個手術嗎?
馬德思:關節置換手術分為部分關節置換和全膝關節置換兩類手術。其中內側單髁置換術是臨床應用最多的部分關節置換術。如果關節炎磨損局限在膝關節三個間室中的內側間室,這種手術只把磨損的內側關節面換成人工假體,就像給壞牙鑲 “牙套”,最大限度保留健康骨骼、軟骨和韌帶,創傷小、恢復快,術後膝關節的本體感覺和功能更接近正常。
對於關節廣泛破壞、嚴重畸形、疼痛持續且嚴重影響生活的終末期關節炎患者,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是可靠且效果確切的終極手段,能有效解除疼痛,顯著改善功能和生活質量。現在隨着外科技術、麻醉技術和圍手術期鎮痛方案的進步,手術時間大幅縮短,術後康復過程遠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麼辛苦。而且近年來個性化全膝關節置換術不斷發展,能為複雜病例提供更優解。不過要注意,這是終末期的選擇,並非所有患者都需要走到這一步。
科學管理:早重視、避誤區,攜手醫生護好 “膝”
問:在老年膝關節痛的治療和養護中,患者常存在哪些誤區?該如何避免?
馬德思:常見的誤區有三個。一是 “忍忍就過去了”,很多患者覺得膝關節痛是 老人都這樣,避諱吃藥和治療,結果錯過早期干預時機,導致病情加重;二是 “盲目運動或過度休息”,要麼覺得 “多運動強健膝蓋”,盲目爬山、暴走,要麼因疼痛完全不敢動,導致肌肉萎縮,關節物理;三是 “恐懼手術,拒絕所有有創治療”,擔心手術風險,即使病情需要也不願接受,反而讓生活質量嚴重下降。
馬德思最後強調,面對老年膝關節痛,患者絕非無能為力,從基礎養護到藥物治療,再到微創、保膝手術,最後到全膝關節置換,完整的階梯化治療體系能讓每位患者在不同階段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案。關鍵是及早重視、科學管理,和骨科醫生充分溝通,共同守護膝關節健康,享受高質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