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一雷與HBSN:十三年磨一劍,國際頂尖外科學術期刊的崛起之路-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2 11:34:47
來源:新華網

毛一雷與HBSN:十三年磨一劍,國際頂尖外科學術期刊的崛起之路

字體:

  在醫學領域,有這樣一本期刊,初出茅廬卻在醫學領域迅速嶄露頭角——《肝臟外科與營養》(HepatobiliarySurgeryandNutrition,簡稱HBSN),而這本期刊創始人及主編,正是北京協和醫院肝臟外科的毛一雷主任醫師。

  

  2007年,世界權威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刊發了一篇由主編撰寫的編者按——《中國科學在進步》。文中指出,被SCI收錄的中國科技期刊數量與中國學者的科研“生産力”之間已出現嚴重失衡,打造本土學術期刊&&,以承接逐年激增的中國科研成果,成為亟待推進的重要課題。

  HBSN在2012年應運而生。創刊之初,毛一雷便將辦刊理念確立為:以“展現中國醫學研究優秀成果、推動中國研究得到公允對待”為己任,以“創辦一本中西合璧、與時俱進的國際高水準外科學術期刊”為目標。

  融中西之所長,立學術新標杆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帶領團隊走過13年,毛一雷憑藉深厚的學術素養與豐富的臨床經驗,在期刊的選題策劃、稿件評審、品牌塑造及學術影響力構建等核心環節發揮着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

  在稿件來源方面,毛一雷帶領團隊以敏銳的學術嗅覺捕捉學科前沿動態,結合領域內的重大突破、熱點焦點及交叉學科趨勢,制定期刊的選題方向。團隊堅守學術本位,始終將論文質量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為拓展稿件來源,團隊在辦刊前一階段還採用“會中組稿”模式,在主要國際學術會議期間篩選優質講題,通過精準對接潛力學者獲取高質量稿源。

  在團隊的嚴格要求和不懈努力下,HBSN逐漸成為國際外科界新興的優質專業期刊,吸引了行業眾多頂尖學者紛紛投稿。毛一雷介紹,編輯部近期收到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高質量論文,其中包括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投稿——該文報道了西方數十家頂尖醫院聯合完成的多中心研究成果。西方主流醫療機構的自由投稿,體現了國際同行對HBSN的信任與認可。

  在稿件評審環節,HBSN秉持國際化理念,構建國際同行評議機制,用嚴謹的審稿流程確保稿件質量。目前,HBSN編委團隊已匯聚了來自15個國家的90余位肝膽外科和營養學領域專家,其中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學術醫療中心外科教授和外科實驗室主任ThomasvanGulik教授和美國著名的TimPawlik教授等國際頂尖學者都受邀成為雜誌副主編。毛一雷持續關注着全球範圍內的新興領域與研究熱點,鎖定在這些領域具有頂尖話語權的專家學者,主動邀請他們撰寫稿件、發表評論、審核稿件,以更深層次、更廣泛的方式融入HBSN的學術建設,從而不斷為刊物注入前沿視野與權威力量。

  “毛一雷在期刊管理上的專注令人讚賞。”師從吳孟超院士、擔任HBSN期刊的同行評審專家的肝膽腫瘤外科沈鋒教授對此深有感觸。他提到,HBSN提交給評審人員的所有文章,都會隱去作者單位、姓名等信息,確保評審僅以研究水準、稿件質量和臨床價值為標準。同時,HBSN注重培育青年學者的學術規範,無論稿件最終是否被接收,作者都能從審稿人團隊的意見中獲益,助力自身學術水平提升。

  為進一步擴大HBSN的曝光度與影響力,毛一雷團隊構建了國內外多元化宣傳矩陣。團隊還會依據每篇論文的核心方向,列出關鍵“主題詞”,圍繞主題詞精準檢索全球範圍內在相關領域發表文章數量多、質量高的專家學者,進行個性化精準推送,確保優質學術成果觸達目標受眾。

  承時代之重托,在高壓與高效中平衡

  毛一雷日常處於高強度、多線程的工作狀態。他每天一起床就開始處理雜誌稿件,早上7點左右趕到醫院,開始查房、門診或手術,有時甚至忙碌到深夜,才能結束外科醫生的工作。即便如此,他每天也會抽出2到3個小時專注於HBSN期刊的事務。

  

  “走在路上、用餐時、查房間隙……我會見縫插針地規劃期刊的各項事宜。”他舉例道,“比如最近統計了審稿積極性,日本專家排在首位,韓國專家緊隨其後,意大利專家排在第三,這是否意味着需要吸納一些新的編委來激發活力?前兩天在上海開會時遇到的韓國專家已經是韓國肝膽學會候任主席了,我當時只是口頭邀請他加入HBSN編委,是否應該在兩周左右發一封正式邀請函?下一步必須繼續挖掘高水平的審稿人,這個得趕緊記到本子上……”

  在HBSN被PubMed收錄、獲得首個影響因子等重要時刻,毛一雷會在第一時間給那些曾給予幫助的人發送郵件,分享這些“小成績”。在他看來,這不僅是表達感謝與尊重,更是想讓對方知道,“你曾經幫助過的人,一直在很用功地做事情”。

  以質立刊,構建高水平學術陣地

  毛一雷指出,創辦中國本土化期刊的終極目標是通過價值輸出構建學術領導力,使其成為中國外科醫生與科研工作者發聲的重要&&。他以HBSN近期刊登的綜述《2024年中國乙型肝炎病毒流行病學最新報告:現狀、趨勢與挑戰》為例。基於2024年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最新調查結果,結合世界衞生組織的數據,該綜述系統總結了中國近30年乙肝防控的核心成果與面臨的挑戰,為全球讀者深入解讀了中國乙肝防控的現狀,也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複製的公共衞生經驗。這生動詮釋了本土期刊在價值輸出與學術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HBSN正日益獲得國際學界的廣泛認可,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台灣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陳肇隆院士曾&&:“我們在與國際專家交流的過程中,經常聽到HBSN的名字。它的存在,讓華人外科醫生在國際學術舞&上擁有了更有力的發聲&&。”

  毛一雷為HBSN錨定的願景是“成長為一本‘體面’的學術刊物”。他對此有着清醒而長遠的規劃,“我們不急於求成,只希望HBSN持續夯實學術根基,保持穩健發展節奏。”(幹玎竹)

【糾錯】 【責任編輯:吳詩萌 肖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