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無人機入局,快遞物流行業如何成為前沿科技落地的試驗場?-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2 09:45:42
來源:新華網

機器人+無人機入局,快遞物流行業如何成為前沿科技落地的試驗場?

字體:

9月2日,《“人工智能+交通運輸”實施意見》經交通運輸部務會審議通過,加快推動人工智能在交通運輸領域規模化創新應用。這是繼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簡稱《意見》)之後,在交通運輸領域實現人工智能落地應用又一重要的指導性文件。

近年來,隨着電商的發展和民生需求的日益多元,快遞物流已逐漸演進為城市運行中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人工智能、低空運輸、智能機器人等前沿科技的應用正在讓這一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迎來質變:在林芝的山區,農戶們用上了無人機運輸新鮮的松茸;嶺南新鮮採摘的荔枝在12小時內即可直達北京;低速無人配送車穿梭在公園和社區,配合着快遞員們加快包裹的周轉;曾經嚴重依賴人力的物流運輸行業,如今已成為前沿科技落地最迅速、應用最廣泛的領域之一。無人機穿梭雲間、機器人智慧分揀、算法實時調度運力……這些充滿未來感的場景,正逐漸構成中國城市的新型基礎設施網絡。

AI賦能物流,行業迎來效率革命

國務院《意見》明確提出“推動現代服務業向智向新發展”,並將物流列為新一代智能終端普及的關鍵領域,在這一政策指引下,我國的運輸物流業或將迎來新一輪的智能化升級。

一位資深物流行業從業人士&&,“物流行業作為貫通生産與消費的關鍵環節,其智能化水平直接關係到經濟整體運行效率。政策鼓勵不僅帶來資源傾斜,更明確了行業的創新方向。”

據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快遞業務量1750億件,同比增長20%,連續11年全球第一。2025年1-7月,社會物流總額已經達到201.9萬億,全年有望突破400萬億大關。

如此規模的物流總額早已突破了傳統人力模式,唯有“科技”的加持,才能滿足爆發式增長的需求,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技術的引入,正推動行業從“拼人力”轉向“拼算力”“拼科技”。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統計數據顯示,2024全年,科技産品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增速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相關集成電路、光電子器件等高技術産品物流量增速超過15%,服務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等智能産品物流量分別增長15.6%、14.2%,成為工業品物流高質量發展的突出亮點。

政策紅利加速釋放産業動能。2025年被稱為“低空經濟元年”,國家層面將低空物流納入交通網絡規劃,地方政府密集開通試點航線:貴州首條醫藥無人機配送航線、粵港澳大灣區跨城物流通道、義烏“低空+軌道”聯運系統相繼落地。據民航局預測,2025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將達1.5萬億元,其中物流領域增速領跑,市場規模有望從2024年的330億元躍升至2029年的1900億元。

“快遞物流業的智能化轉型,本質上是數據智能與實體網絡深度融合的成果。”上述物流業人士如是説,“物流是一個講求效率和品質的領域,從物流的效率來看,算法調度替代經驗決策,機器作業突破人力極限,低空網絡重構空間效率;從服務的質量上看,物流配送已經從‘送達’升級為‘精準送達’,安全從‘事後處置’轉向‘事前預防’,普惠從‘可及性’深化為‘體驗優化’,背後都是科技的賦能。”

數據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低空無人機、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正系統性地重塑現代物流體系,形成“空中-地面-數據”三位一體的智能網絡,推動行業從單點效率提升向全鏈路協同優化演進。

在空中,無人機物流率先突破地形與路網限制,重構時效標準與服務邊界。在城市當中,無人機將客戶下單的商品快速送達服務站。在偏遠地區,無人機成為普惠服務的關鍵基礎設施:農戶們用無人機運輸松茸,實現了4分鐘完成5公里山區直線運輸。據悉,截止2025年,美團無人機已經在在深圳、北京等城市開通了55條航線,累計完成訂單超52萬單配送。

在地面,機器人軍團深入倉儲與末端環節,實現效率躍升與成本重構。智能倉儲環節,梅卡曼德的AI+3D視覺引導機器人能夠精準抓取隨意堆疊的快遞包裹,包括物流紙箱、軟包、塑料袋、泡沫信封、普通信封等,並放置於指定物流設備上。

梅卡曼德市場負責人徐婷婷&&,“在一些特殊場景中,梅卡曼德高速零件抓取最快可以做到1.2秒左右來回一次,速度非常之快。這是單純靠人力無法做到的。”

末端配送場景,新石器低速無人車穿梭在公園、社區,實現了無人零售和快遞的配送。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CFLP)在《2024中國智慧物流發展報告》中預測,2025-2028年物流無人車保有量將進入爆發期,年均增速超60%,到2028年總部署量將超20萬台。未來3-5年將部署超20萬台無人配送車,2025年物流機器人市場規模突破200億元。

支撐這一智能物流網絡的,是AI構建的調度中樞與決策系統。過去,快遞物流的效率高度依賴人工經驗——路徑規劃、倉儲管理、配送安排往往受限於人的判斷力和體力極限。而今,基於AI的智能調度系統正成為行業“智慧大腦”。通過大數據分析、實時路況感知和動態需求預測,算法能夠自動生成最優配送路線,有效降低空駛率、縮短中轉時間,大幅提升整個物流網絡的運轉效率。

基於AI的智能體對未來智能物流網絡的調度充滿了想象空間。G7易流CEO翟學魂&&,“基於人工智能的‘智慧大腦’能夠融合實時感知與深度知識,實現從事後歸因到事前預判、從被動響應到主動干預的轉變。它就像一個永不下線的‘超級專家’,時刻觀察着配送路線上的每一個細節,並基於行業最佳實踐和企業自身的知識庫做出判斷。”

他還指出,在物流運輸環節,傳統勞動力密集型的將徹底發生改變,人的角色將從“執行者”到“規劃師”與“決策者”的轉變。翟學魂&&,“引入能夠自主規劃和執行的智能體後,AI智能體可以7x24小時不知疲倦地監控所有運營細節,從實時數據流中主動識別風險和優化點,直接生成問題清單。這將極大地解放人的時間和精力,使其能夠專注於制定解決方案上來,這是整個運輸體系中最具創造性和戰略價值的部分。”

在實際場景應用中,冷鏈運輸對溫度的調控有着極其苛刻的要求,以速凍食品為例,産品需要在-18℃及以下的環境中儲存、運輸和銷售,任何環節的溫度波動都可能影響産品品質。翟學魂稱,“食品冷鏈行業長期面臨的共性難題:在途溫控黑箱、信息不透明、質量隱患難追溯等,將會在智能運輸體系之下得到很好的解決。”基於AI的智能物聯監控體系,為食品安全築牢防線。

【糾錯】 【責任編輯:曹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