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創新藥下沉:突破壁壘,構建從“可用”到“可及”的創新藥生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26 13:11:52
來源:新華網

專家談創新藥下沉:突破壁壘,構建從“可用”到“可及”的創新藥生態

字體:

新華網北京8月26日電(記者 宮曉倩)近年來,我國創新藥研發進入快車道,國家醫保談判、快速審批通道等政策為創新藥可及性提供了強有力支持。然而,創新藥在基層醫療機構的落地仍面臨諸多挑戰,基本藥物目錄多年未更新、基層能力薄弱等問題,制約着創新藥在基層的廣泛應用與普及。近日,新華網採訪了五位醫藥領域的權威專家,就創新藥下沉的難題與破局之道進行了深入探討。

創新藥高質量發展中仍存在“落地”難題

創新藥是推動醫療領域進步的核心動力,它不僅為疑難病症患者帶來新的治療希望,更引領着整個醫藥産業向更高水平、更具前瞻性的方向轉型升級。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創新藥發展,&&一系列政策舉措,在推動創新藥研發、上市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推動創新藥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就醫用藥需求,近日,國家醫保局、國家衞生健康委印發《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全鏈條支持政策,涵蓋研發、准入、臨床應用及多元支付等環節。

“我國形成了多元創新藥支持體系。多元快速審批通道,讓諸多創新藥得以加速問世,為患者帶來生的希望;藥品談判將不少創新藥納入報銷目錄,極大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北京大學醫藥管理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史錄文&&。

然而儘管如此,從上游審批到中游醫保支付,我國政策體系在不斷完善的同時,創新藥在下游醫療機構進院使用過程中仍存在“最後一公里”的“落地”難題。

對此,上海市衞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分析&&,這主要包含多方面的因素:基本藥物制度多年未更新,大量新藥未納入目錄,導致基層採購受限;醫療機構在面對醫保控費、藥佔比考核等多重壓力下,對價格較高的創新藥持謹慎態度;基層創新藥用量小,冷鏈配送成本高,物流供應鏈硬體薄弱,進一步阻礙了創新藥的下沉等等。

同時,史錄文認為,醫務人員臨床能力和對新藥知識、使用技能的掌握是創新藥下沉基層的關鍵影響因素。如果醫務人員不了解創新藥,即便政策要求配備,也難以真正使用,這一問題直接影響了創新藥在臨床中的有效應用。

此外,北京醫院藥學部主任金鵬飛則從分級診療的角度進行分析,他指出,分級診療是創新藥下沉的基礎,但基層醫療機構的藥房在場地、人員、服務能力等方面均存在短板,難以覆蓋三級醫院的所有創新藥品種,限制了創新藥的下沉。

基本藥物目錄多年未更新,存在與現實需求不匹配的情況

在保障藥品向基層“落地”的過程當中,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醫療機構用藥的主要依據,也是保障患者基本用藥需求的重要手段。

“基本藥物是國家藥物政策的核心,其主要體現了用藥公平性,同時應契合公眾健康必需。”史錄文指出。

然而,自2018年更新以來,基本藥物目錄一直未作大的調整。眾所周知,隨着時代發展,我國的醫療需求與創新藥發展已發生顯著變化,一些過去無藥可治的常見病如今有藥可用,這給醫療機構尤其是基層醫療機構在基於醫藥目錄進行臨床實踐時帶來了諸多挑戰。

金春林指出,根據以往政策,基層醫療機構90%的用藥需來自基本藥物目錄,但目錄多年未更新,使得許多創新藥無法及時進入基層市場。在分級診療推進過程中,基藥目錄與現實需求存在不匹配的情況,例如,在腫瘤慢病化管理(如乳腺癌等)中,一些創新藥物在基層醫療機構難以獲得,患者需頻繁前往三級醫院開藥,既不符合分級診療,也給患者帶來不便。

採訪中,北京醫院眼科首席專家戴虹從眼科角度舉例説明,“2018年版基本藥物目錄中眼科用藥有十幾種,但部分已過時,一些抗VEGF藥物等眼科創新藥從使用上減少了給藥次數,降低了患者負擔,但由於上市晚未被納入基藥目錄,使得這些藥在基層普及率低。建議及時更新到基藥目錄中,同時退出需淘汰的藥品。”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毛青教授也表達了類似觀點,認為一些抗流感病毒創新藥,能夠快速抑制病毒的複製,對於減少併發癥、降低住院率和重症風險等有很大的價值;同時減少傳染源,對於全社會的流感預防也有一定作用。他強調,如果基藥目錄更新,應更加關注這些臨床實際需求,及時納入療效確切、安全性高的創新藥。

不僅如此,採訪中多位專家認為,在“保基本”的基礎上,基藥目錄也更應該注重前瞻性、適宜性以及性價比。

“基本用藥不應單純以便宜論,而應選性價比高、能填補空白的藥。”金春林呼籲,“基藥制度設立之初是因缺醫少藥,如今時代在發展,情況改變,基本藥物制度目的也應與時俱進,做出相應調整。”

金鵬飛也表達了基藥目錄需具備前瞻性的觀點。他指出,WHO 對基藥的內涵也在不斷演變,從最基本必不可少的藥物發展為疾病領域優先治療的藥物,近幾年WHO基藥示範目錄也在不斷納入療效或安全性優勢明顯的藥物。未來,我國在完善基藥目錄時,也可秉持這一理念,更多地納入現有治療領域指南一線推薦且證據等級高的藥物,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具先進性和指導性的用藥選擇。

同時,史錄文也&&,在我國經濟、醫藥工業現狀和患者承受能力前提下,只要有利於實現基本藥物核心目標,就應積極甚至加快將創新治療方案納入基藥目錄及配套政策,方便患者使用、解決疾病痛苦,這既符合國家利益,也契合公眾健康需求,是協同推進國家藥物政策的有效途徑。

突破多重壁壘,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支持體系

創新藥下沉是提升我國醫療衞生服務水平、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一環。然而,除了基藥目錄的更新,要實現創新藥從“可用”到“可及”的轉變,還需突破多重壁壘,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支持體系。

面對這一複雜且迫切的任務,專家們從各自專業角度出發,提出了針對性建議。面對醫務人員臨床能力不足的問題,史錄文建議構建全鏈條政策體系,強化醫務人員培訓與學術推廣。他指出,應通過廣泛的學術活動,提升醫務人員對創新藥的認識和掌握程度,從而增強其在臨床中的使用信心和能力。同時,鼓勵研究型大醫院承擔起制定新藥使用標準、規範和指南的責任,並通過培訓基層醫務人員,快速提升其臨床能力。

金春林提出,加強基層藥學服務,探索“雲藥房”與長處方制度,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用藥服務。同時他認為在醫療機構考核方面,應給創新藥使用松綁,例如在藥佔比、均次費用、醫保總額等考核,對創新藥應放寬限制,減少束縛措施。

金鵬飛也認為,目前對於醫療機構的考核指標存在統籌優化的空間。此外,他特別強調針對乳腺癌、前列腺癌、結直腸癌等已逐步慢病化的癌種,優先配備口服及皮下注射等適合門診使用的藥物,以適應基層慢病管理需求。

除此之外,從經濟論證與銷售渠道拓展方面,專家們也有新的思路。戴虹希望藥物經濟學專家開展更多研究,從經濟角度證明新藥在保持或增加療效基礎上更具優勢,為新藥推廣應用提供更多依據。毛青則建議通過藥店銷售等方式,解決用藥“最後一公里”問題,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買到所需藥品。

不難發現,推動創新藥更好地服務於患者是一個複雜而系統的工程。正如金春林所強調的:“創新藥的落地不是單一環節的努力就能達成的,它需要全鏈條的協同與配合,從研發到審批,從醫保到臨床使用,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

“未來的路還很長,通過持續優化政策環境,加強基層醫療能力建設,就一定能夠打破瓶頸,讓創新藥在基層落地生根,為患者帶來更多福祉。只有當整個環境形成可持續的內在良性互動,創新藥才能獲得更快的發展,進而推動我們國家從制藥大國向制藥強國的快速邁進。”史錄文如是説。

 

【糾錯】 【責任編輯:宮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