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1日電(吳詩萌)根據國家癌症中心2025年發布的最新報告,2022年我國新發癌症患者已達482.47萬人,其中肺癌以接近四分之一的佔比穩居首位,這意味着每4名癌症患者中就有1人患肺癌,我國面臨的肺癌防治壓力可見一斑。數據顯示,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中HER2突變發生率約3%-4%,而在亞洲人群中這一比例更高,這部分患者長期面臨嚴峻的治療挑戰。
然而,近日一款針對HER2突變肺癌患者的國産ADC新藥——瑞康曲妥珠單抗(SHR-A1811)的獲批上市,猶如一道曙光,為這類患者的治療帶來了新希望。為此,新華網特邀上海市胸科醫院陸舜教授做客《新藥來了》,圍繞HER2突變型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新進展這一話題進行科普。
HER2突變肺癌患者在治療困境中艱難前行
據陸舜教授介紹,在肺癌患者群體中,約3%-4%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攜帶HER2基因突變。長期以來,這類患者面臨着極為棘手的治療局面:化療效果有限,傳統二線治療藥物(如多西他賽)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僅3-4個月;靶向治療選擇更是匱乏,雖然曾嘗試過乳腺癌的HER2抑製劑(如單克隆抗體或小分子藥物),但療效都不盡如人意。不僅如此,此前唯一獲批的同類進口藥物價格昂貴,讓許多患者難以負擔,藥物可及性極低,他們在漫長的治療過程中,常常陷入“無藥可用”的絕望境地。
研發之路困難重重,多重突破改寫治療格局
陸舜教授團隊在瑞康曲妥珠單抗的研發過程中,可謂歷經波折。首先是靶點確認的難題,初期由於生物標誌物不明確,部分研究進展受阻,直到明確HER2突變作為驅動基因後,研發才步入正軌;劑量優化也至關重要,團隊在4.8mg/kg和5.6mg/kg的劑量選擇中,通過嚴謹的試驗驗證,最終確定4.8mg/kg為最佳劑量,打破了“更高劑量效果更好”的固有思維;藥物毒性處理同樣考驗團隊智慧,通過結構優化,成功降低了毒性,提高了患者用藥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在臨床設計上,團隊大膽創新,採用單臂註冊研究,為藥物快速獲批提供了關鍵證據。值得一提的是,國家藥監局在藥政改革背景下,對創新藥研發給予了大力支持,加速了審批流程,讓這款惠及患者的新藥能更快上市。
歷經重重挑戰研發出的瑞康曲妥珠單抗,憑藉創新設計成為我國HER2ADC藥物領域的重要突破。陸舜教授強調,“評價一款ADC藥物的關鍵在於療效獲益與毒性的平衡。如果能降低毒性,便可顯著提升患者用藥依從性,進而通過延長持續用藥時間實現PFS的有效延長。”瑞康曲妥珠單抗正是通過創新的分子結構,在療效與毒性平衡方面展現出顯著優勢。其關鍵臨床研究HORIZON-Lung的數據令人振奮:在二線及以上治療中,客觀緩解率達到74.5%,中位PFS延長至11.5個月。這一成果不僅為患者帶來了更長的生存時間和更高的生活質量,更打破了進口藥物的壟斷局面。
“這是我國目前在肺癌HER2突變獲批的唯一一款本土的藥物,它的意義在於解決了中國病人用藥的可及性。”陸舜教授&&,此前,同類藥物由外企研發,雖早於我國同類藥物半年多獲批,但作為跨國藥企産品,目前價格仍處於較高水平。瑞康曲妥珠單抗的獲批意義重大,希望日後盡快進入醫保談判,藥物可及性將進一步大幅提高,讓更多患者能用上優質的創新藥。對醫療行業而言,這標誌着我國在肺癌精準治療領域的創新能力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國産創新藥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未來拓展空間廣闊,部分計劃已提上日程
瑞康曲妥珠單抗的獲批並非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在未來的臨床應用中,它有着廣闊的拓展空間。“目前團隊正在開展一線治療的研究,有望進一步將治療時機提前,讓患者更早獲益;針對圍手術期的輔助和新輔助治療研究也在規劃中,這將為肺癌的全程管理提供新的選擇;同時,對於HER2過表達和擴增的肺癌患者,也在進行相關研究,以擴大藥物的適用人群。”在提及耐藥問題時,陸舜教授補充道,“團隊已着手探索HER2ADC耐藥後的機制,這將為新一代藥物的研發奠定理論基礎。此外,聯合用藥研究也提上日程,如與HER2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製劑聯合使用,有望進一步提高療效。”陸舜教授&&,這些研究的推進,將不斷完善HER2突變肺癌的治療體系,為患者帶來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