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何懷武團隊應用雙綁帶的三維肺電阻抗斷層成像(3D-EIT)技術監測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患者肺通氣、評估可復張性及指導個體化呼氣末正壓(PEEP)設置,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精準肺通氣提供了新思路。該臨床研究成果發表在重症醫學領域權威期刊Intensive Care Medicine上。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央高水平醫院臨床科研專項等的支持。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是一種在短時間內發生的急性瀰漫性肺損傷,表現為急性呼吸窘迫及頑固性低氧血症,常伴隨突發重大公共衞生事件出現,也是重症醫學領域最常見的呼吸系統急症之一,嚴重威脅生命健康。目前,機械通氣是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的重要治療手段。
肺電阻抗斷層成像(EIT)是一種床旁無創、連續、動態、無輻射的用於監測肺通氣功能狀態的技術。這一技術在指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精準通氣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目前主要以二維成像為主,監測信息有一定局限性。
呼氣末正壓(PEEP)是呼吸機設置的關鍵參數之一,主要用於開放塌陷的肺泡,進而改善肺通氣和氧合。但過高的PEEP會導致正常肺泡的過度膨脹,進而導致肺損傷。在不同PEEP水平下,通過EIT床旁監測局部肺通氣影像的改變,評估PEEP帶來的利弊,從而確定個體化PEEP,這被稱為“EIT影像導向PEEP滴定”。2D-EIT在指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個體化PEEP滴定呈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但應用二維肺通氣影像反映全肺通氣也存在一定局限。
為獲得更全面的監測信息以指導臨床,北京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研究團隊聯合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李懋坤教授團隊,在傳統二維成像的基礎上,提出了三維肺電阻抗斷層成像(3D-EIT)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患者肺通氣臨床應用的新參數,從三維角度評估肺通氣中心空間分佈、空間區域的肺泡塌陷/過度膨脹等信息。
研究發現,傳統2D-EIT與3D-EIT成像技術在肺可復張性評估及指導個體化PEEP滴定方面存在較大差異。2D-EIT與3D-EIT的肺可復張性評估不一致率為42%(10/24)。此外,在超過一半的PEEP滴定試驗中,團隊發現2D-EIT與3D-EIT滴定的個體化PEEP的數值顯著不一致(兩者判斷的PEEP值相差≥2cmH₂O)。此外,3D-EIT可以檢測到2D-EIT不能識別的肺局部空間區域的肺泡復張和過度膨脹。因此,較傳統2D-EIT只能看到肺損害的“冰山一角”而言,3D-EIT能夠更全面地反映全肺的通氣情況,有望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精準肺通氣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
圖A:2D-EIT和3D-EIT測量的∆Collapse0–15(%)相關性分析;圖B:24次PEEP試驗中3D-EIT和2D-EIT判定個體化PEEP的Bland-Altman圖;圖C:14例患者2D-EIT與3D-EIT的肺可復張評估一致,10例患者2D-EIT與3D-EIT的肺可復張評估不一致;圖D:3例患者的2D-EIT和3D-EIT的PEEP滴定EIT影像圖像(文/袁思依 陳恔 幹玎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