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劉暴團隊聯合北京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團隊在Nature子刊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上發表研究成果,首次揭開了人類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三級淋巴器官(PTLOs)的神秘面紗,闡明了斑塊中三級淋巴器官的特徵、功能和臨床意義,為該類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開闢了全新的研究視角。研究發現,三級淋巴器官的存在與患者是否出現腦卒中等症狀密切相關,是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的獨立風險因素。該論文也被選為期刊當月的封面論文。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央高水平醫院臨床科研專項等的支持。
動脈粥樣硬化是血管內脂質沉積形成的斑塊。既往研究顯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會表現出慢性炎症特徵,巨噬細胞、B細胞和平滑肌細胞等在斑塊中活躍,但炎症在動脈壁中的發生發展機制仍是未解之謎。
為全面解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細胞組成和空間結構,研究人員對149例頸動脈斑塊患者的樣本進行分析,借助單細胞RNA測序和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構建了斑塊的“細胞地圖”。通過系統分析,團隊首次在人類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鑒定出三級淋巴器官的存在。
不同於胸腺、骨髓等構成的一級淋巴器官,以及脾、淋巴結等構成的二級淋巴器官,三級淋巴器官後天産生於非淋巴組織中,聚集了大量B細胞、漿細胞等免疫細胞,常見於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感染、癌症所致的慢性炎症組織中。
研究者觀察到,斑塊中三級淋巴器官結構中的B細胞會分化為漿細胞,並分泌IgG抗體。當IgG抗體激活巨噬細胞釋放炎症因子時,斑塊會變得不穩定,斑塊破裂的風險將隨之增加。
臨床統計結果與本研究結論高度吻合,對於斑塊內存在三級淋巴器官的患者,其腦血管事件(如中風)風險是無三級淋巴器官患者的3.5倍。
本研究首次揭示了三級淋巴器官作為頸動脈粥樣硬化症狀的獨立風險因素,有望成為預測動脈斑塊穩定性的新指標。研究提示,研發IgG抗體的靶向藥物以減少其過度分泌,可增加斑塊的穩定性。
研究者還觀察到,斑塊中的成纖維細胞樣平滑肌細胞有聚集B細胞的作用,抑制此類細胞的分子通路可延緩三級淋巴器官形成。三級淋巴器官中富集的B細胞除了來自血液之外,還有一部分來自血管周圍的脂肪組織,這也為進一步探究肥胖與動脈粥樣硬化之間的關聯提供了全新視角。
劉暴&&,隨着對三級淋巴器官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未來或能實現從“被動治療”到“主動預防”的轉變,為全球數億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帶來新希望。專家提醒,對於公眾而言,特別是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吸煙等高危人群,定期體檢(如頸動脈超聲、血脂檢測)尤為重要;同時應盡快調整生活方式,減脂、控糖、戒煙,減少血管周圍脂肪組織的異常增生,減少B細胞富集,降低斑塊破裂風險。一旦出現短暫性視力模糊、肢體麻木等“小中風”症狀,應立即就醫。(文/幹玎竹 陳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