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確診肺癌時,患者和家屬常常面臨巨大的信息及情感衝擊,以及隨之而來的治療選擇困惑。在眾多治療手段中,放射治療(簡稱“放療”)常被誤解為一種“無計可施時的最後選擇”或“痛苦難耐的老式療法”。然而,在現代肺癌治療領域,放療早已突破傳統角色,化身貫穿全程、攻守兼備的“多面手”。放療的身影活躍在肺癌診斷後的每一個關鍵階段——從有望治愈的早期,到複雜棘手的局部晚期,再到需要長期控制的晚期轉移階段。它不僅是摧毀腫瘤的“冷面殺手”,更是緩解症狀、提升生活質量的“守護神”。讓我們撥開迷霧,看清放療在肺癌治療這場戰役中的關鍵角色。
早期肺癌:立體定向體部放療(SBRT)-不能手術的早期患者的“根治之光”
早期肺癌(I-II期)的首選治療是手術切除。然而,相當一部分患者因高齡、心肺功能差或合併嚴重基礎疾病等原因無法耐受手術。此時,SBRT成為了他們的“救命稻草”。這種技術被譽為“隱形手術刀”。
SBRT的工作原理可類比為精確式制導打擊。通過CT、PET-CT等影像技術精確鎖定肺部腫瘤的位置,利用專業的治療計劃系統精心設計多條高能射線的入射路徑。這些射線從不同角度射向腫瘤。在正常組織中穿行時輻射劑量較低,但在腫瘤靶點處交匯疊加,釋放出足以摧毀腫瘤細胞DNA結構的高劑量輻射,如同精準的外科切除。整個過程高度精準,旨在最大程度地“點對點”消滅腫瘤,同時保護周圍的健康肺組織和其他重要器官,如心臟、食管、脊髓等。由於SBRT屬於非侵入性治療,治療過程中無需開刀、無需全身麻醉、無可見傷口、無出血,患者每次治療後可正常活動。
對於符合適應症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SBRT的局部控制率(5年)可達85%-95%以上,長期生存率與外科手術相當,已被權威指南(如美國NCCN指南、中國CSCO指南)推薦為無法手術患者的權威治療方案。
局部晚期肺癌:聯合戰役中的“核心火力”
當肺癌進展到局部晚期(III期),腫瘤體積較大或侵犯了重要結構(如大血管、氣管隆突),且淋巴結轉移廣泛,外科或多學科團隊評估單純手術難以徹底清除。這時,同步放化療成為了公認的治療“金標準”。
放療可以發揮其強大的局部殺傷力,直接攻擊原發腫瘤和轉移淋巴結。化療扮演雙重角色——既是全身治療,清除可能存在的遠處微小轉移灶;又是“放療增敏劑”,讓腫瘤細胞對射線更加敏感,放大放療的殺傷效果。
需要注意放化療同步協同作戰,治療強度較大,副作用(尤其是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骨髓抑制)也會疊加,對患者身體素質和醫療團隊的支持治療能力是考驗。但是,這樣的付出是值得的,同步放化療帶來的生存獲益是明確的,顯著優於單純的化療或先化療後放療(序貫放化療),是爭取患者的長期生存甚至治愈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在如今免疫治療時代,放化療後若疾病未進展,進行免疫鞏固治療可以進一步顯著提升患者的生存時間。
此外,部分局部晚期的肺癌患者有機會接受手術治療。但是部分患者即使成功進行了手術,仍存在高復發風險,如切緣有殘留癌細胞、手術後陽性淋巴結過多或最高組淋巴結存在轉移等情況。術後輔助放療此時登場,目標明確:掃清可能殘留的“敵軍”微小病灶,顯著降低腫瘤在胸腔內局部復發的風險,鞏固手術成果,提高治愈可能。當然它的應用需嚴格評估風險和獲益,確保安全有效。
晚期肺癌:緩解痛苦、延長生命的“守護神”
當肺癌進入晚期(IV期),癌細胞已擴散至患者身體其他部位,治療目標轉為延長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質量(姑息治療)。此時,放療依然扮演着至關重要的“守護神”角色:
高效止痛:骨轉移的“剋星”
骨轉移是晚期肺癌最常見的併發癥之一,常引起劇烈疼痛、病理性骨折甚至由脊髓壓迫導致的癱瘓。針對骨轉移灶的姑息性放療,止痛效果顯著、起效迅速。單次或數次照射後,大部分患者(70%-80%)疼痛能得到明顯緩解,減少鎮痛藥依賴,顯著提升行動能力和生活質量。
保衛“中樞”:腦轉移的“終極防線”
肺癌腦轉移是懸在患者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癌細胞侵襲腦部,引發頭痛、嘔吐、癲癇等嚴重症狀,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生命岌岌可危。放療,這位守護大腦的“終極防線”,以其獨特方式精準介入。面對廣泛轉移,全腦放療構築防護網,清剿可見與隱匿病灶;針對有限病灶(1-4個),立體定向放射外科則化身“毫米級狙擊手”,以超高劑量射線精準摧毀目標,效果媲美手術卻無開顱創傷。它精準穿透顱骨,直擊要害,是控制顱內腫瘤、緩解症狀最直接有效的核心武器。現代精準放療技術在有效殺滅顱內腫瘤的同時,顯著降低了認知功能降低的風險,讓患者繼續保有清晰的思維和行動能力,維護病人尊嚴。
解除“警報”:危重症狀的“消防員”
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徵:腫瘤壓迫上腔靜脈導致頭頸部、上肢腫脹、呼吸困難,緊急放療可迅速緩解壓迫症狀。
大氣道阻塞:腫瘤阻塞大氣管引起嚴重呼吸困難,放療可縮小腫瘤,疏通氣道。
腫瘤出血:放療可有效控制因腫瘤侵犯血管引起的咯血等症狀。
“斬首”寡轉移灶:延長控制的“特種兵”
對於轉移灶數量非常有限(通常≤3-5個)的寡轉移患者,在全身治療(化療、靶向、免疫)有效控制整體病情的基礎上,對原發灶和/或轉移灶(如肺內、腎上腺、肝等)進行根治性劑量的SBRT,有望實現更持久的疾病控制,甚至延長總生存期。這種積極的局部治療策略正改變着晚期肺癌的治療格局。
放療在肺癌治療中絕非“一招鮮”,而是真正的“多面手”和“全程參與者”。它可以是早期患者的“治愈之光”,局部晚期戰役的“核心火力”,晚期患者的“生命守護者”,也是特殊人群的“希望定制師”。
放療價值的最大化,離不開多學科團隊的精誠合作(外科、腫瘤內科、放療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共同決策),更離不開精準的個體化治療策略。醫生會綜合考量肺癌類型、分期、基因狀態、患者體能、個人意願等眾多因素,選擇最合適的放療技術、劑量、時機和目標。
隨着影像引導、呼吸門控、人工智能靶區勾畫與計劃優化等技術的飛速發展,放療這把“隱形而鋒利的武器”將變得更加精準、智能和高效,在肺癌的綜合治療版圖中持續扮演無可替代的關鍵角色,為更多患者點燃生命的希望,照亮抗癌之路。(作者: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腫瘤放療科 張陽,嵇衛星,杜世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