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由上海市愛國衞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傾力指導,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整合學會、上海教育電視台、上海健康頻道、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北京中康聯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恒瑞醫藥提供公益支持的2025「恒愛」乳腺癌患者關愛活動在上海魯迅公園·微風禮堂拉開帷幕。活動以“恒·愛”為主題,通過醫學、心理與家庭支持的多維聯動,為乳腺癌患者構建身心並重的康復生態,也讓社會看到了“家庭支持”在抗癌路上不可替代的力量。
開場視頻中,患者真實講述抗癌歷程的孤獨與渴望——她們需要的不只是醫療手段,更是情感回應與社會認同。上海市愛衛辦副主任、上海市衛健委健康促進處王彤處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吳炅教授,恒瑞醫藥事業部副總經理彭湃先生在致辭中分別從不同角度強調了乳腺癌康復是系統工程,需整合醫療資源與家庭支持網絡,並呼籲提升生存質量與延長生存期同等重要。
左圖(王彤處長),中圖(吳炅教授),右圖(彭湃先生)
活動亮點“脫口秀「理解」”打破傳統科普形式,並引發深度思考。癌症科普專家李治中教授從患者家屬視角切入,講述了作為家屬應該基於乳腺癌患者更多的理解與陪伴——“愛”是最好的安慰劑。楊犇龍教授從醫生角度講述了更好的醫患關係是互相理解——“理解”是治愈的良藥。
左圖(李治中/菠蘿博士),右圖(楊犇龍教授)
《中國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存現狀藍皮書》的發布成為全場高潮。在楊犇龍教授的倡議下,全場參與者共同點亮“發光花”,匯聚成星河之光,為困境中的患者鋪就希望之路。隨後,藍皮書主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吳炅教授、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耿翠芝教授、青島大學附屬醫院乳腺病醫院乳腺診療中心王海波教授一同登&,向三位患者代表贈書,並在媒體發布會中回應了社會各方關切問題。這本藍皮書主要關注中國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長期治療中的不良反應與治療體驗,以患者報告結局(PRO)為患者參與診療決策,推動乳腺癌“以患者為中心”的治療模式。從臨床患者需求出發,幫助醫療、社會及患者家庭帶來更多數據洞察,具有重深遠意義。
跨界訪談「共振」聚焦患者身心康復與社會融合的關鍵議題。通過患者代表的真實心聲、醫學專家-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劉紅教授和心理學家-上海市精神衞生中心喬穎教授的專業解讀以及健康促進專家-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唐文娟書記的系統建議,訪談深刻剖析了:患者需要基於理解的關愛而非悲情敘事;社會應接納脆弱,以平常心支持回歸;醫療體系需向“身心共治”轉型,重視形象保留與生活質量;這其中,推動包括藥物研發在內的診療手段持續進步,尤其是發展能針對性解決影響患者社會融入和生活質量問題的“中國方案”,是實現“身心共治”的重要支撐。最終目標是幫助患者重建自我價值與社會連接。
隨後,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劉紅教授宣讀了“乳腺癌患者家庭日”的設立倡議,每年的10月10日將成為乳腺癌患者家庭日,也預示着每個家庭十全十美的生活都能再次綻放!最後,由全場嘉賓共同啟動“乳腺癌患者家庭日”寫滿患者與家屬心聲的彩帶飄落全場,象徵“家庭共療”理念的實踐隨之啟動。
此外,活動現場不僅有心與心的交流,更有知識與力量的傳遞。分會場同步開設了心理療愈、科普課堂及興趣工坊,為患者提供立體支持。而在場外,精心設計的互動展區則成為另一道
亮麗風景線:“漫畫長廊”以輕鬆筆觸解構乳腺癌“防篩診治康”以可視化語言替代專業術語——從“乳腺癌的預防”到“靶向藥的治療原理”,讓艱澀醫學知識化作生活對話,為患者與公眾推開一扇理性認知之窗;“中國乳腺癌診療發展之路”展區則無聲訴説着中國醫學守護患者尊嚴與生活質量的堅定步伐。它回溯了中國乳腺癌診療從早期依賴進口藥物、臨床以化療方案為主要治療手段的時期,到如今中國原研創新藥物不斷涌現,為中國乳腺癌患者帶來對標國際水平的“中國方案”。乳腺癌外科治療也從傳統的乳房全切,到如今保乳治療與重建技術的發展,都體現着對患者生活質量提高的關注。
當家庭成為“情緒安全網”,當社會放下窺探式關懷,當醫學科技持續照亮前路,乳腺癌患者方能真正走出身份困境——生命的價值,終將在理解與共行中得以延展。“以愛之名,恒久守護”,這場關於生命與愛的對話,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