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也是人體第一道健康防線。在皮膚病的範疇中,特應性皮炎(AD)有着“皮科一號病”的別稱,它不僅給患者的身體帶來痛苦,更在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造成了沉重負擔。
5月25日是國際愛膚日,為深入探究特應性皮炎這一疾病,幫助大眾更好地認識和應對,新華網特別邀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皮膚性病科主任王曉陽教授,圍繞特應性皮炎治療及管理等相關問題,與網友展開深入交流。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皮膚性病科主任王曉陽教授(左)做客新華網
正確認識特應性皮炎,告別“瘙癢”人生
特應性皮炎被稱為皮膚科“一號疾病”,源於其龐大的患者基數與沉重的疾病負擔。數據顯示,僅2019年全國該病患者已超過3500萬,且病程呈慢性、復發性特徵,使其成為皮膚科門診最常見的病種之一,“除了出現皮損或瘙癢等症狀,特應性皮炎患者往往還會合併其他疾病,像哮喘、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等,給患者帶來了沉重的醫療負擔和經濟負擔。”
談及特應性皮炎的發病機制,王曉陽教授補充道,特應性皮炎是一種由2型炎症主導的免疫系統性疾病。在特應性皮炎患者體內,2型炎症反應中的關鍵細胞因子通過一系列免疫反應致使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進而破壞皮膚屏障,引發皮膚出現皮損、瘙癢等典型症狀,這一系列免疫反應正是特應性皮炎發病的核心所在。
此外,王曉陽教授指出,2型炎症的影響範圍廣泛。在皮膚領域,除了特應性皮炎,2型炎症還可能引發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結節性癢疹、大皰性類天皰瘡等疾病;在呼吸道,常見的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等也與之密切相關,“從本質上來説,2型炎症是一種免疫失衡,主要引發特應性疾病。”
王曉陽教授進一步&&,特應性皮炎患者容易合併其他2型炎症相關疾病。許多患者先出現皮膚症狀,隨後逐漸發展出呼吸道症狀,如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等,甚至還會出現食物不耐受、消化道症狀等,“最新研究還發現,患者可能合併焦慮、抑鬱等心理疾病,部分研究甚至提示特應性皮炎與心血管疾病存在潛在關聯。”王曉陽教授説。
特應性皮炎治療新突破:對因治療、精準干預,開闢個性化診療新路徑
在皮膚科臨床診療中,特應性皮炎的治療需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制定差異化方案。王曉陽教授介紹,臨床通常將特應性皮炎分為輕、中、重度,治療手段隨病情升級而逐步強化。對於輕度患者,外用藥物是主要治療方式;中度患者常需採取外用與系統性藥物聯合治療;中重度患者需啟動系統性干預,包括口服糖皮質激素、免疫抑製劑、生物製劑等,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無論病情輕重,基礎護理均是治療的核心基石。”王曉陽強調,患者需在衣、食、住、行、洗、護等方面全面調整:穿着宜選擇純棉、寬鬆、淺色衣物,減少摩擦刺激;飲食上明確過敏原者需嚴格規避,急性發作期暫避辛辣及高組胺食物;居住環境保持適宜溫濕度,避免暴曬與極端溫度;清潔時控制洗澡頻率與水溫,選擇溫和清潔産品,浴後及時塗抹潤膚劑修復皮膚屏障。
對於傳統治療應答不佳的中重度特應性皮炎患者而言,創新藥物帶來了新的治療希望。王曉陽教授介紹,生物製劑能夠精準靶向炎症通路發揮作用,在緩解皮損和瘙癢症狀方面具有着良好效果。此外,近年來一些小分子藥物也應用於特應性皮炎的治療,很多已經納入我國醫保目錄。醫生可以為符合這些藥品醫保適應症的患者選擇使用此類藥物,從而更好地解決疾病的困擾。”
從基礎護理的全程貫穿到創新藥物的精準干預,特應性皮炎的治療正走向個體化、精細化,臨床需結合病情、患者需求與藥物可及性制定方案,同時加強患者教育以提升依從性,實現控制症狀、改善生活質量與預防復發的目標。
如何擺脫特應性皮炎困擾?規範化全程管理是關鍵
特應性皮炎頻繁複發的過程中,有環境“外因”也有患者“自身因素”,目前不少患者對疾病認知仍存在誤區,對規範治療和長期疾病管理的意識有待提升,易陷入“診斷-治療-停藥-復發-再治療”的循環中。長此以往,患者也容易喪失治療信心,從而導致病情反復及加重,影響生活質量。
談及患者對特應性皮炎的認知誤區,王曉陽教授首先指出“激素恐懼”是較普遍的現象。她解釋,外用糖皮質激素是輕中度特應性皮炎的一線治療藥物,在醫生指導下規範使用(如選擇合適強度、控制使用面積與療程),在緩解皮損與瘙癢的同時,最大限度避免不良反應,“長期濫用或不當使用激素可能引發副作用,但也不要盲目地拒絕激素,因此貽誤治療。”
第二個誤區是輕視疾病潛在風險。特應性皮炎常作為“特應性進程”的首發表現,若控制不佳,可能繼發過敏性鼻炎、哮喘等共病。王曉陽強調,當醫生建議使用生物製劑等創新療法時,意味着病情已達中重度,及時干預可阻斷炎症級聯反應,降低全身受累風險,“部分患者因擔憂藥物‘副作用’而拒絕規範治療,最終導致病情加重,反而需承受更多治療成本與健康風險。”
第三個常見誤區是 “見好就收” 的治療態度。特應性皮炎作為慢性復發性疾病,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需長期管理。王曉陽提醒,未經醫生評估擅自停藥或減藥,極易導致病情反復甚至惡化,“治療目標不僅是短期控制症狀,更需通過長期管理維持緩解狀態,減少復發頻率與嚴重程度。”
此外,在特應性皮炎治療進程中,王曉陽教授同樣也強調了規範化“全程管理”的重要性。針對不同年齡段患者的長期管理要點,她介紹,特應性皮炎覆蓋全年齡段人群,管理需個體化。新生兒患者需家長加強護理;老年患者尤需注意衣、食、住、行、洗、護,若合併基礎病需同步控制;青年與成年患者要學會成為自身健康管理的第一責任人,按照醫生的醫囑定期復診和隨訪,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並嚴格遵照醫囑執行。
“特應性皮炎的管理需要醫患共同努力,醫生應制定個性化方案並科普教育破除誤區,患者需樹立‘疾病管理者’意識,主動記錄病情、參與治療決策。”王曉陽&&,隨着創新藥物納入醫保,規範化治療可及性提升,公眾應正確認識疾病的慢性本質,避免因誤區延誤治療,通過早期干預、全程管理與精準治療,多數患者可有效控制症狀,回歸正常生活。
從認知革新到科學干預,從短期控症到長期管理,特應性皮炎的“破局之道”在於“規範化”與“個體化”的深度結合,唯有醫患攜手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體系,才能真正實現對疾病的全程掌控,打破反復發作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