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又稱大腸癌)是全球範圍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的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然而,許多人對其早期症狀和篩查方法了解不足,導致許多患者在確診時已進入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事實上,結直腸癌如果能在早期發現並治療,治愈率可以高達90%。因此,了解結直腸癌的早期表現、風險因素及篩查方法,對每個人來説都至關重要。
什麼是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是指發生在結腸(大腸)或直腸的惡性腫瘤。它通常由腸道內壁的息肉(一種良性腫瘤)逐漸發展而來,這個過程可能需要5~10年甚至更長時間。如果在息肉階段就能發現並切除,可以極大降低癌變風險。
結直腸癌的發展過程:
1. 正常黏膜到小息肉(良性)到大息肉(可能癌變)到早期癌症再到中晚期癌症。
2. 關鍵點:從息肉到癌症的演變較慢,早期干預可有效阻止癌症發生。
哪些人是結直腸癌的高危人群?
雖然結直腸癌可以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但以下人群的風險更高:
1. 年齡因素:5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顯著增加,但近年來年輕患者也有所增多。
2. 家族遺傳: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姐妹)患有結直腸癌的人,風險比普通人高2-3倍。某些遺傳性疾病(如林奇綜合徵、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會大幅增加患癌風險。
3. 不良生活習慣:
飲食:長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飲食(如紅肉、加工肉攝入過多,蔬菜水果攝入不足)。肥胖:超重或肥胖人群風險更高。吸煙和飲酒:吸煙者和長期飲酒者患病風險增加。缺乏運動: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可能增加風險。
4. 腸道疾病史:
患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慢性腸道炎症的人,癌變風險較高。曾經患過結直腸息肉或癌症的人,復發風險較高。
建議:如果你是上述高危人群,應儘早(如40歲起)進行結直腸癌篩查,而不是等到50歲。
早期結直腸癌有哪些症狀?
早期結直腸癌可能沒有任何症狀,這也是為什麼定期篩查如此重要。但隨着病情發展,可能出現以下信號:
排便習慣改變:腹瀉或便秘持續超過兩周。大便變細、變扁(如鉛筆狀),可能是腫瘤阻塞腸道所致。
便血或黑便:大便帶鮮紅或暗紅色血液,容易被誤認為是痔瘡。黑便(像柏油一樣)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現。
腹痛或腹脹:不明原因的腹部隱痛、脹氣或痙攣,尤其在排便後不緩解。
體重下降和疲勞:沒有刻意減肥,但體重持續下降。貧血(因長期慢性失血)導致疲勞、頭暈。
注意:這些症狀也可能是其他腸道疾病(如痔瘡、腸炎)引起的,但無論如何,如果出現上述情況,應盡快就醫檢查,而不是自行判斷。
如何篩查結直腸癌?
早期篩查是降低結直腸癌死亡率的關鍵。以下是常見的篩查方法:
糞便潛血試驗(FOBT/FIT)。原理:檢測大便中是否含有肉眼看不見的血液。優點:無創、便宜、方便(可在家完成)。 缺點:可能出現假陽性(如痔瘡出血)或假陰性(腫瘤未出血時檢測不到)。建議:每年做一次。
結腸鏡檢查。原理:通過內窺鏡直接觀察整個結腸和直腸,發現息肉或腫瘤,並可同時切除息肉。優點:準確率高,可同時治療。缺點:需要腸道準備(清腸),有一定不適感。建議:普通人群從50歲開始,每10年做一次;高危人群需提前並增加頻率。
乙狀結腸鏡檢查。原理:類似結腸鏡,但只檢查直腸和部分結腸。優點:比結腸鏡簡單,腸道準備較少。缺點:無法檢查全部結腸。建議:每5年一次,可與糞便檢測結合使用。
CT結腸成像(虛擬結腸鏡)。原理:通過CT掃描重建結腸圖像。優點:無需插入內鏡,適合不能耐受結腸鏡的人。缺點:仍需清腸,發現息肉後仍需結腸鏡切除。建議:每5年一次。
糞便DNA檢測。原理:檢測大便中脫落的腫瘤細胞DNA。優點:無創,比糞便潛血試驗更精準。缺點:價格較高,尚未普及。建議:每3年一次。
重要提示:如果篩查發現異常(如糞便潛血陽性),必須進一步做結腸鏡檢查,不能忽視!
如何預防結直腸癌?
除了定期篩查,生活方式的調整也能顯著降低風險:
1. 健康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全穀物(富含膳食纖維)。減少紅肉(如牛肉、豬肉)和加工肉(如香腸、培根)的攝入。控制高脂肪、高糖食物。
2. 保持健康體重:肥胖與結直腸癌風險相關,通過運動和飲食控制體重。
3.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
4. 戒煙限酒:吸煙和過量飲酒都會增加風險,盡量戒除。
5. 關注家族史:如果家族中有結直腸癌患者,應提前篩查。
早發現,早治療,生命更長久
結直腸癌雖然可怕,但它是一種可以預防、早期發現並治愈的癌症。關鍵在於:
1. 了解風險:知道自己是否屬於高危人群。
2. 關注症狀:不要忽視排便異常、便血等問題。
3. 定期篩查:50歲起(或更早)進行糞便潛血或結腸鏡檢查。
4. 健康生活:調整飲食、運動、戒煙酒,降低風險。
癌症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早期發現和治療,可以大大提高生存率。希望本文能幫助你和家人增強健康意識,遠離結直腸癌的威脅。(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腫瘤科 賀倩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