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歐亞經濟合作發展論壇側記:“多邊交流、深化互信、務實合作、共享機遇”成為主旋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22 21:44:08
來源:新華網

2025歐亞經濟合作發展論壇側記:“多邊交流、深化互信、務實合作、共享機遇”成為主旋律

字體:

新華網上海4月22日電(陳延特 顧彥)梧桐掩映的上海延安中路,再度見證歐亞經濟續寫文明交融、尊重互信、合作共贏的新篇章。

4月17-18日,由中國國際投資促進會、中國信息協會、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中國科技産業化促進會、歐亞國家財商合作協會、俄羅斯工業家和企業家聯盟、俄羅斯銀行協會等中外多方組織牽頭、新華網特別支持的2025歐亞經濟合作發展論壇在上海展覽中心(原中蘇友好大廈)舉行。論壇以“金融賦能、科技進步、産業協同、人文互通——構建歐亞高水平合作新生態”為主題,開設4場主題分論壇及多領域交流合作洽談活動。

位於延安中路的上海展覽中心(原中蘇友好大廈)主辦方供圖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經濟深度重塑,歐亞地區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文明交融的樞紐,其多邊交流、深化互信、務實合作比過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需要。現場來自中國、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羅馬尼亞等近500位歐亞地區相關政要、學者、商界代表參會,讓這座鋼鐵與琉璃的蘇式建築流淌出多邊文明交融的暖意。

産業因協同而增效,機遇因共享而蓬勃

“一帶一路”的駝鈴與“波斯灣”的汽笛在殿堂迴響,中國與歐亞國家的經貿合作持續深化,雙邊和多邊的貿易額逐年在攀升,投資、貿易、金融等領域合作日益多元,能源資源開發互補、産業鏈協作升級、金融信用合作等領域形成了良好的互補合作關係。

“加強與歐亞地區的經濟合作,有利於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優勢互補;有利於推動技術創新,提高産業競爭力;有利於拓展國際市場,促進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中國國際投資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周曉燕在發言中指出,應組織搭建更多歐亞地區企業、社團、商會等經濟主體溝通交流&&,加強政策溝通與協調,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營造良好的經濟合作環境,鼓勵企業加大在歐亞地區的投資和合作力度。

“去年,中俄貿易規模超過2400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俄羅斯工業家和企業家聯盟(RSPP)主席亞歷山大·邵欣(Alexander Shokhin)&&,“近30年來,歐亞各經濟體迅猛發展,中國的發展更是我們有目共睹的,巨大且開放的市場規模和完善的産業鏈體系,為歐亞各經濟體的經貿合作和技術發展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他認為,應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與“大歐亞夥伴關係”計劃結合發展,進一步深化歐亞地區多邊貿易體系、提高經貿合作水平。他提到:“期望該論壇可以持續高質量舉辦下去,為大家搭建高水平交流合作的&&。”

正是35年前的4月18日,浦東開發開放的號角正式吹響,為全世界提供了高水平開放的舞&,第一個金融貿易區、第一個保稅區、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第一家外資銀行……無數的外資企業涌入,創造了多個全國首例,也創造了GDP增長近300倍的世界僅有。正如中國信息協會理事會副會長余健在致辭中提到,“中國始終是各國企業家投資興業的沃土和值得信賴的貿易夥伴”。

歐亞國家財商合作協會理事會主席、俄羅斯工業家和企業家聯盟(RSPP)執行副主席亞歷山大·穆雷切夫(Alexander Murychev)&&:“數字化、投資、科技與文化將構成合作閉環,歐亞地區之間唯有通過協同創新,才能構建具有競爭力、包容性的發展模式。”

如今,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越來越多“在中國、為全球”故事仍在持續上演。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周漢民在講話中提到,2024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5%,突破43萬億元人民幣,連續八年世界第一;中國服務貿易總額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全球第二;中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約1627.8億美元,同比增長10.1%;今年,上海浦東再迎13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4家外資研發中心。這些數據無不彰顯着中國將始終與世界同行的腳蹤。

文明因對話璀璨文化互鑒而豐富

文化交流促進文明交融,讓彼此的隔閡得以理解,為各地區開展更廣闊合作打下根基。隨着“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深入推進,歐亞地區在文化、藝術、教育等人文領域的交流正不斷譜寫新篇。

“我們一直在學習中國經濟貿易政策、金融制度和信貸機制,學習像上海那樣快速發展的成功經驗。”歐亞國家財商合作協會理事、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銀行協會主席巴黑特別克·拜謝伊托夫(Bakhytbek Baiseitov)&&,“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我們與中國的西部地區及許多城市展開闔作,同時了解到更多中國文化,如今儒家文化、道德經等越發受到哈薩克斯坦民眾的歡迎。現今發生的問題,總能在中國古代聖賢思想中找到答案。”

作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俄羅斯中國友好協會副主席、阿爾希波夫中俄社會經濟發展基金會主席伊萬·阿爾希波夫(Ivan Arkhipov)在發言中&&:“俄中兩國人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守望相助,今年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和蘇聯曾作為亞洲和歐洲反法西斯的主要戰場,我們應當呼籲全社會弘揚正確的二戰歷史敘事,維護國際秩序穩定,捍衛國際公平正義,為歐亞各國和平發展、提升人民福祉、創造人類更加美好未來的奠定堅實基礎。”

“‘重走英雄路’文化之旅大型交流活動”也在此次論壇期間正式對外發布。活動將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背景,將由莫斯科至北京,通過重走紅色經典路線,策劃開展緬懷英烈、重溫歷史等多項文化主題交流活動。活動的主辦方SLC絲路集團中國事務總監李向梅及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英雄文化基金理事戴勇均&&,希望以英雄文化影響和驅動更多的人去服務社會、幫助他人,讓中俄乃至歐亞地區合作發展有着更為廣泛的底層驅動力。

“文化是認知世界、認知人類的一個開端,是有力的人民外交方式。”俄羅斯著名歌劇演員柳博芙·卡扎爾諾夫斯卡婭(Lyubov Kazarnovskaya)在發言中&&,如今中俄兩國間的文化交流、人才教育也越發便利,這對於未來雙邊關係發展起着良好的軟實力作用。

歐亞地區人民人文相通、命運相連。歐亞國家財商合作協會“先驅報”主編、經濟學博士、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經濟大學教授安娜·別茲杜德納亞(Anna Bezdudnaya)提到:“我們積極融合‘一帶一路’倡議合作理念,在歐亞地區擴大友好發展聲量,通過文字、活動搭建起交流互通的橋梁。”

科技因革新蝶變,未來因普惠而可期

技術是鏈結未來的橋梁,合作是共創繁榮的紐帶。數字經濟、綠色轉型與智能製造等新興領域正在歐亞大陸蓬勃發展,數字基礎設施和水電、交通同樣重要,地區間的數字化程度差異,將是數字時代革命進程的關鍵所在。

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副總裁李順科指出,在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輻射帶動下,我國正致力於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技術轉移協作網絡,服務於國內外企業科技成果的交流、轉化與落地。圍繞前沿領域和關鍵技術,推動精準對接中歐亞地區科技企業、科研機構與資本機構協同創新發展,建立更高效、開放、彈性的合作網絡,開展跨境科技成果轉化,包括跨境數據流通、智能製造協作、綠色低碳科技等方面合作,探索共建“數字貿易港”與“技術合作港”,提升區域科技資源的配置效率與創新生態的系統能力,為“數字絲綢之路”發展注入互信共贏、資源互補的中國力量。

2024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2.63萬億元,同比增長10.8%。俄羅斯已成為僅次於美國、英國和德國的中國跨境電商第四大出口國。2024年5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在兩國建交75周年之際關於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中指出,中俄將深化服務貿易、電子商務、數字經濟、可持續發展領域合作。

萬里智庫秘書長、上海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趙悅認為,未來AI技術將在跨境電商領域大有可為,基於AI跨境報關技術,可將清關時間由過去的72小時大幅縮減至8小時,因為時差、語言環境等問題困擾的跨境電商客服,也可以因為AI有效降低運營成本。同時,還可以建立亞歐的數字自貿區的試點,允許數據跨境“沙盒監管”,歐亞地區將迎來數字化創新合作的新空間。

俄羅斯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未來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亞歷山大·梅列爾扎諾夫(Alexander Melerzanov)提到,AI正在重塑社會發展範式。通過“AI+教育”提升人口素質、“AI+醫療”優化中醫國際傳播、“AI+康復”改善傷後恢復,AI已成為提升社會韌性的關鍵技術。他認為,但最終我們還是需要“合作”,因為世界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見面,人與人的關係決定着一切。

金融因互通而繁榮,信用因共建而堅實

信用是經濟金融合作的基石,也是基於資本的最底層的要素,對於提升投融資和經貿合作的效率至關重要。構建和挖掘歐亞地區政府、企業的信用價值,推動多邊合作信用互認、價值轉化,減少各國在信用評級、金融監管等領域的重復審查和認證流程導致的融資障礙,降低企業跨境貿易和投資的合規成本,是促進國際資本流入和促進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遠東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中國基本建設優化研究會特邀副會長邢軍在發言時&&,引導國際資本流向歐亞地區,可以為歐亞地區的新能源和科技創新發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撐。他介紹,中國穩定的全球生産供應能力,全産業鏈覆蓋的工業製造體系,以及全球貿易體系的中樞地位,為人民幣穩定性與低通脹優勢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2024年底,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已經覆蓋了185個國家和地區,已成為全球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加強人民幣的跨境使用,符合歐亞國家的發展訴求和核心利益。

目前,中俄貿易的本幣結算率已經超過95%,金融合作規模正不斷擴大。俄羅斯銀行協會副主席亞娜·葉彼發諾瓦(Yana Epifanova)在發言時&&,要基於平等互助的合作關係上,繼續擴大歐亞地區在金融銀行領域的合作,中俄兩國的合作是其中重要的基石,涉及跨境貿易、金融科技、數字貨幣等方面合作。同時,正積極在雙方國家本土開設代理賬戶和分支機構,不斷鞏固和發展支付結算基礎設施建設。未來,各方將積極推動歐亞經濟合作中的信用服務多邊互認機制創新發展,持續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化金融合作。

重慶作為中國西部金融中心,擁有港口、陸港、空港生産服務、商貿服務5種類型的國家物流樞紐城市,通達全球127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去年進出口貿易額達7154億元人民幣。重慶保稅港區集團總經理王端平介紹,重慶保稅港區對製造企業可享受進口設備免關稅、國內採購可退稅政策,用於科研的設備、材料可免稅。境外企業可以在保稅期開設離岸賬戶,幫助企業進行對外結算。未來將通過聚焦高端製造、數字經濟和綠色轉型,打造歐亞技術+重慶製造+亞歐市場共贏模式。

2025歐亞經濟合作發展論壇現場 主辦方供圖

當前,全球經濟形勢進入動蕩調整期,國際貿易格局正在系統性重構,2025歐亞經濟合作發展論壇的召開恰逢其時。作為本次論壇的主辦方,歐亞國家財商合作協會主席李碩冰在主持論壇對話中&&:“協會從2022年開始,就以推動‘大歐亞夥伴關係’計劃與‘一帶一路’倡議高效融合為主要發展方向,形成包括政府參與在內的多方聯動合作機制。”

歐亞興,則世界榮。論壇最後,與會歐亞經濟合作發展論壇代表共同簽署發布《2025歐亞經濟合作發展論壇共同倡議》,倡議提出將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以合作紓解分歧、以發展築牢根基,不斷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優化開放合作環境,推動建立歐亞經濟合作發展論壇常態化機制,促進歐亞區域産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深度融合。

世界經濟是一片大海,與各國發展相融相通,多邊合作、深化互信、務實合作、共享機遇,始終是全球經貿合作的主旋律。

【糾錯】 【責任編輯: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