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鎮:醫者本色 篤行創新-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11 12:15:57
來源:新華網

張克鎮:醫者本色 篤行創新

字體:

張克鎮,北京泰濟堂中醫醫院院長、海淀區政協委員,在醫學理論與實踐領域深耕多年,形成系統性創新成果:其創立的 “生命空間學説”,從人體空間維度重新解構生命結構及生理病理規律,為中醫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認知框架;以現代科學視角對傳統中醫理論進行創新性解讀與發展,首次提出 “生命— 社會—自然醫學” 模式,在疾病病因認知領域突破傳統局限,構建多維度醫學認知體系;針對當前醫學以症狀和檢查指標等疾病結果為導向的診療局限,構建 “循源醫學” 臨床體系,強調從生命本源探尋疾病發生發展規律,推動醫學實踐向病因追溯與整體調理方向深化。作為我國中西醫結合領域的探索者,其學術思想與臨床體系為傳統醫學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仁心仁術,篤行不倦

談到創立泰濟堂的初衷,張克鎮&&,一是要治病救人,二是要培養人才,三是要研究疑難雜症的治療方法。張克鎮解釋“泰濟堂”名字由來稱,他願“國泰民安、濟世救人”。同時,這兩個字都來源於《易經》,即“否極泰來”“既濟未濟”,希望病人帶着病來,健健康康地回家。

在泰濟堂成立之前,張克鎮還在解放軍316醫院工作的時候,泰濟堂的合夥人杜力是其一名門診病患。“我的病看了很多醫生、專家都沒治好。張院長只用一年就把我治好了,精氣神都有了,整個人都亮了”。談起張克鎮當時的工作狀態,杜力很感動:“七點半掛號室還沒開的時候,他就來了,中午大家都下班吃飯休息的時候,他還在為患者診治,經常到下午兩點半左右才吃午飯”。正是基於對張克鎮醫術和醫德的雙重信任,杜力決定鼎力支持張克鎮的醫學研究體系與診療方法。

張克鎮診治過的病人都在他的記憶裏,在閒暇時間,他腦中會不斷回想病人和病人的病情,尋求更好的醫療方法。對患者“仁心”的張克鎮對自己並不仁慈。在創立針法初期,二十幾歲的他拿自己試驗了近三年,希望這樣能夠更準確地找到疾病的最佳治療點。“扎了自己多少針我也不知道,試到第二年快結束的時候,自己人都不成樣子了,頭髮掉的快沒了,臉特別瘦。那個時候也真是有點擔憂了。”

儘管如此,張克鎮卻破了釜沉了舟,“我想如果我連自己身體的規律都找不出來的話,以後我當醫生也是糊弄人的。當這种醫生有啥意思?我就豁出去了,要不然就把自己的身體折騰壞了就完蛋,要不然我就找出規律來。”結果終是“天道酬勤”。

2024年12月3日,《Science》唯一合作期刊《Research》刊登了張克鎮的最新學術成果,題為“一種更科學的醫學模式——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補充與完善”,該成果填補了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國際化的空白,不僅為病因探索帶來了新的解題思路,也為中醫藥國際化提供了新方向。

張克鎮介紹,“‘生命-社會-自然醫學’模式強調了構成生命的基本要素、影響生命的因素以及這些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都可能是疾病的根源。這一醫學模式的構建不僅在理論上能夠更好地解釋當前醫學中許多未知的問題(例如疾病的成因),更重要的是,它作為一種指導思想,能夠幫助解決當前臨床實踐中遇到的許多疑難雜症,如風濕病中的強直性脊柱炎、腎炎,以及呼吸系統疾病中的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

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

除了懸壺濟世的中醫專家,張克鎮還有一個身份:山東中醫藥大學、山西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並與山東中醫藥大學一道在校內成立了中醫研究生人才培養工作站,這讓他對於中醫藥人才培養感觸頗深。“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關懷下,中醫藥迎來了發展的好時機。”張克鎮説,中醫藥文化深入千家萬戶、走向世界各地,很多年輕人看到了中醫發展的前景,“最大的感受就是報考中醫藥專業的學生越來越多了。”

推動中醫藥在傳承創新中高質量發展,人才是根本。張克鎮説,當前中醫學科依然存在學校教育和臨床實踐脫節、中醫藥人才青黃不接等問題。如何培養出會看病、看好病的中醫醫生?張克鎮的回答是:與時俱進。“一個真正的‘大醫’,要具備知識層面、技術層面、思想層面、道德層面的四種能力,這也是我們培養青年中醫人才的方向。”在知識層面上,張克鎮認為,最基礎的是醫學知識,包括傳統中醫知識和現代醫學中的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而文化知識是中醫理論創新的原動力,科學知識能夠幫助人們對事物進行判斷和思考。為此,張克鎮鼓勵學生看各種各樣的醫學書籍,廣泛吸收中醫、西醫的知識精華,擴大知識範圍。

在知識的基礎上,提升技能水平也是中醫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張克鎮説,中醫傳承講究言傳身教,從理論到實踐都需要經驗豐富的老師手把手地教。他教導學生時也會採用這種方式。每次臨床上遇到有代表性的脈象或穴位反應時,他會讓學生排着隊一個一個試,讓學生從實踐中學會把脈問診的技能。

張克鎮還認為,中醫人才的培養也應當注重思想層面,如培養學生的哲學思辨思維等。道德層面則要加強道德修養,培養學生厚德載物的精神。“我們要把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發展的關心關懷化為前進的動力,培養好中醫藥未來的人才,讓有着幾千年歷史傳承的中醫藥煥發新生機。”張克鎮説。

守正創新踐雙責

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當前,中醫藥發展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同樣面臨不少挑戰。張克鎮認為,應當充分結合現代醫學發展和科技進步,為中醫藥傳承創新注入新的活力。“任何一個學科想要發展,都需要和時代接軌。”為此,張克鎮時刻牢記自己使命和職責,立足自身專業背景,為中醫藥傳承創新貢獻自己的力量。

對於如何推進中醫藥國際化?張克鎮建議,一是要用科學化、現代化的語言來闡釋中醫藥的本質和優勢。二是傳承好中醫藥的寶貴經驗和技術,同時在理論上不斷創新。三是充分利用媒體&&,廣泛普及健康知識,提升公眾對中醫藥的認知度和信任度,從而推動中醫藥在國際上的推廣和應用。

作為一名區政協委員,張克鎮還先後提出了《關於重視環境溫度對大眾健康影響的建議》《關於正確認識季節性疾病對大眾健康影響的提案》的提案,在提案中呼籲重視中醫傳統經驗與理論,關注重點人群與重點場所、重點時間節段的疾病防範;建立預防為主的觀念,降低醫療成本;加大科普力度,讓公眾了解、掌握溫度與疾病、溫度與免疫力的因果關係等。為群眾發好聲、出好力,力爭在自己的履職答卷裏,寫滿“為民藥方”。

“新時代對政協委員提出了新要求,只有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才能實現高質量履職。”張克鎮&&,在今後的工作中,除了當好人民群眾滿意的醫生,他將進一步深入基層,認真履職,當人民群眾需要的政協委員。作為一名政協委員,一名醫者,他希望未來能匯同多方力量,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全力譜寫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新篇章。

【糾錯】 【責任編輯:吳詩萌 陳延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