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31日電(肖寒)不少人在拿到體檢CT報告時,看到肺部標有“結節”的字眼,往往會感到擔憂和恐懼。查出肺結節應該怎麼辦?又該如何科學應對和科學預防?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胸外科二病區主任毛友生教授用臨床經驗與科研數據繪製了一份詳實的“肺結節防治路線圖”。
肺結節發病率逐年上升,多重風險需警惕
近年隨着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民眾健康體檢意識的增強,低劑量螺旋CT篩查成為肺癌篩查的主要手段,因此,肺結節檢出逐年增多。目前,我國有1.5億肺結節高危人群群體,每年新發現或者新診出肺結節患者達到1000萬—2000萬,肺結節的診治成為我國臨床上最常見的問題。
低劑量螺旋CT因其對早期肺部病變的高敏感性,成為體檢“標配”,由此帶來的肺結節檢出量呈指數級上升,公眾對肺部健康的關注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實際上,這並非肺結節突然爆發,而是由於低劑量螺旋CT篩查導致的‘發現率’的提升。”毛友生説,這一現象也反映出我國癌症防治和早篩體系建設的階段性成果。
遺傳易感性的因素在有直系親屬患肺癌的家庭中值得重視。毛友生教授在臨床中觀察到,直系親屬中有肺癌患者的人群,其兄弟姐妹和子女患病風險明顯增加。此外,長期熬夜、高壓環境導致的免疫系統功能下降,以及吸煙、情緒失控等不良生活習慣,進一步加劇了肺結節的發生風險。
“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女性非吸煙者的肺結節檢出率近年明顯上升。”毛友生教授指出,室內外空氣污染、雌激素水平失調等隱形因素,正在改寫傳統認知中“吸煙=肺癌”的單一歸因模型。
別讓肺結節成“心結”,專家建議科學理性應對保健康
面對體檢報告上的“肺結節”字樣,公眾最迫切想知道:這意味着什麼?
毛友生教授&&,臨床中體檢發現的肺結節中約90%以上為良性病變導致,僅少數結節需要警惕惡性可能。對於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小結節,惡性概率低於1%,通常建議年度隨訪觀察;而直徑超過1厘米的結節則需高度關注,需及時到大型醫院找專科醫生就診,必要時通過觀察、CT引導下穿刺活檢或手術切除明確其性質。
在診斷策略上,毛友生教授強調了“動態觀察”的重要性,“時間能證明一切。”他舉例稱,有些磨玻璃結節與炎症有關,抗炎治療後結節可自行吸收消退;如果消炎後無變化就需要定期觀察其發展變化再確定其性質。查體發現實性結節需要高度重視,若實性結節生長速度快或形態不規則、有分葉、毛刺、空洞、胸膜牽拉等影像特徵,則需進一步排查惡性可能。對於高度懷疑惡性的結節,穿刺明確診斷或手術切除活檢是非常必要的。
毛友生教授解釋,對於大部分肺結節患者,現代胸外科微創手術可以達到最大程度根治和最大限度保留健康肺組織的目的,一般來説,肺結節手術的術式主要是部分肺葉切除(楔形或肺段切除),或肺葉切除,對術後患者的肺功能雖有一定影響,但並不大,通常不會影響病人的日常活動和基本正常生活,不過像潛水、登山等特殊運動或舉重或快跑等劇烈運動可能會受限制。
“針對部分不適合手術或拒絕手術的患者或多發結節患者,醫院也正在探索射頻消融、微波消融、冷凍消融等微創技術來治療肺小結節。”毛友生説,這些新技術還需要一段時間積累經驗和隨訪結果來確認其長期效果。目前來看,對於2厘米以內、位於肺中1/3肺野內的結節最適合消融。靠近肺表面或肺門附近支氣管或血管的的結節不太適合做消融治療。
“通常來講,肺結節中的磨玻璃結節發展非常緩慢,一兩年或增長一毫米,在隨診階段,很少會出現突然迅猛發展導致轉移的情況。”毛友生教授&&,發現肺結節後,公眾既不要過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輕心,及時到醫院就診,根據醫生的建議,做好定期隨訪觀察或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保障自身健康。
破除肺結節認知迷霧,築牢肺部健康防線
在日常臨床工作中,毛友生教授察覺到公眾對肺結節普遍存在三大認知誤區,遮蔽了人們對肺結節的正確認知,也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困擾與恐慌。
誤區一——許多人深陷“查出結節就是癌”的錯誤觀念中。導致過度焦慮。毛友生教授着重指出,實際上,5毫米以下的微結節,很多是由炎症病變導致的陳舊性微小病灶,絕大部分微結節是良性病灶;另外,有很多5毫米以上的結節也可能是良性結節,包括炎症性滲出,出血,炎性肉芽腫,陳舊結核灶,鈣化淋巴結或良性腫瘤如錯構瘤,硬化性血管瘤等。因此,發現肺結節要及時就診明確性質,大可不必過度焦慮,無端擔憂只會徒增身心負擔。
誤區二——部分患者一旦聽聞肺結節有“腫瘤可能”,便急切要求手術,以免耽誤治療。毛友生教授提醒,對於剛發現的肺結節,診療一般需要短期觀察一段時間,患者需配合隨訪,醫生也需冷靜判斷。
誤區三——不少患者擔憂隨訪期間病情會惡化,耽誤治療。毛友生教授説,大多數肺結節發展都很緩慢,特別是2厘米以內的磨玻璃結節病變,可長時間隨訪觀察。因此,在診療過程中,既要杜絕漏診誤診,也要防止過度治療。
肺結節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錯誤的認知與恐慌。毛友生醫生説,要以科學認知為先導,理性應對肺結節,及時就醫診治。積極投身預防工作,才能破除肺結節認知迷霧,築牢肺部健康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