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很多人命運中的一道坎,橫亙在尋常日子裏,無聲無息卻又來勢洶洶,瞬間將生活攪得天翻地覆。在這煙火人間,有這樣兩個家庭被其緊緊拽入其中,他們的經歷是生死邊緣的苦苦掙扎,也是愛與希望的苦苦支撐,從最初的驚惶失措,到後來的拼死堅守,其間的每一步都踩在命運的鋼絲上,顫顫巍巍卻又無比堅定。今天,且讓我們悄然踏入他們的世界,去聆聽那些與癌症抗爭中的生命旋律。
癌症的陰霾
張女士,一位35歲的結腸癌肝轉移患者,她的故事從2023年5月的一場低燒與咳嗽開始。
“原本以為是新冠復陽,消炎藥吃了又好,可低燒反復,咳嗽不止。在社區醫院拍片子後,意外發現肝上的低密度陰影。”其丈夫回憶起那段日子,聲音裏仍帶着些許疲憊與揪心。自那一刻起,生活的平靜被徹底打破。“當時心裏真的很害怕,從來沒經歷過這種事。我馬上想到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肝膽外科,因為之前給我媽在那看過病。”張女士丈夫在接受採訪時説道,挂了號,做了加強CT,接着是全身PET-CT,每一項檢查都像是命運的審判,結果令人心情沉重——結腸癌肝轉移。基因檢測排除了家族遺傳,最終歸結為基因突變,這仿佛是命運無端地捉弄。
治療的路漫長而艱辛。先是內科化療,12個周期的化療,張女士承受着身體的不適,頭暈乏力、皮疹等副作用接踵而至。張女士丈夫看著妻子受苦,心中滿是心疼,卻又只能默默陪伴,在每一個艱難的時刻給予支持。化療雖有效果,一些小腫瘤消失了,但那個頑固的大腫瘤依然盤踞在肝臟,像一座難以攻克的堡壘。
轉機的出現
肝臟是結直腸癌最常見的轉移器官,肝轉移也是結直腸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臨床數據顯示,如果轉移灶無法切除,那麼5年生存率僅為5%,甚至更低。在漫長且艱難的抗癌之路上,張女士一家苦苦探尋着一絲曙光。日子一天天過去,每一次治療帶來的希望都如泡影般易逝,絕望的陰霾逐漸籠罩。然而,命運的齒輪悄然轉動。轉機出現在張女士丈夫無意間的一次上網查找資料,他了解到釔-90微球選擇性內放射治療(以下簡稱“釔-90治療”)這一治療方法,便迫不及待地在MDT會診時向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膽外科副主任,肝臟外科主任鄭鑫教授提出。而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恰恰就是國內首批開展這項技術的醫院,已在原發性肝癌和結直腸癌肝轉移治療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並取得良好效果。“不管怎麼樣,都要試一試,只要有一線希望,就不能放棄。”張女士丈夫的話語中透着堅定。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膽外科副主任,肝臟外科主任鄭鑫教授
在接受釔-90治療前,一個關鍵的步驟是使用锝99-MAA進行模擬手術,也就是常説的mapping,顧名思義就是畫地圖。锝99-MAA能夠模擬釔-90在肝臟腫瘤內的分佈,通過mapping後的SPECT/CT掃描,醫生可以獲得一系列詳細的參數信息。這些信息對於評估接受釔-90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關重要,也是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基礎。
“她的腫瘤情況很棘手,瘤子大且位置特殊,圍繞着第二肝門,化療效果不明顯。考慮到她年輕,肝臟轉移灶是關鍵問題,釔-90治療是最合適的選擇。結腸癌肝轉移用釔-90有着非常好的優勢,從她的mapping結果來看,瘤子雖大但肺分流很小,打進去的藥在肝臟腫瘤裏沉積更多,這就意味着放射量更足,那腫瘤壞死得更快更徹底。”鄭鑫教授在接受採訪時&&,“值得慶幸的是,做完釔-90後第三個月復查時腫瘤就明顯縮小,多學科評估達到手術切除的指徵,七個月後進行了腹腔鏡肝轉移癌切除術,手術後,病理診斷結果顯示,‘右後葉’肝切除標本內可見極小灶中分化腺癌殘留,但這些殘留癌組織伴隨着大片壞死,這提示了治療後的積極改變。更重要的是,肝切緣未見癌組織,這意味着治愈性手術達到了預期效果。”
“醫生建議我術後再做幾個周期的輔助治療以鞏固療效,化療藥的強度也降了,從三藥化療調整到了兩藥,一個靜脈的一個口服的,現在就定期復查。”張女士回憶道,“經歷了這場病痛,我對生命有了全新的感悟。以前,我總是忙忙碌碌,為了工作、為了生活而奔波,卻忽略了身邊的人和事。現在,我更加珍惜和家人朋友相處的時光,我會主動去關心他們的生活,和他們分享我的快樂和煩惱。”
目前,張女士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達到了預期效果,至今未見復發。
另一個家庭的掙扎
在城市的另一個角落,張先生的故事同樣令人揪心。
一次偶然的檢查打破了生活的寧靜。醫院走廊的白熾燈刺得人睜不開眼,張先生攥着報告單的手微微顫抖。“肝部佔位性病變,考慮惡性腫瘤……”每個字都像重錘砸在胸口。主治醫師指着CT片上蛛網般的陰影:“手術機會……錯過了。”這讓他一時難以接受卻又不得不去面對。由於父母年紀過大,妻子又遭遇骨折,這一切都像一座座大山,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心中萌生了放棄的念頭,不想給本已艱難的家庭再增添負擔。
“我哥當時就想放棄了,家裏經濟條件一般,嫂子又骨折了,孩子還小,他覺得不想給家裏增加負擔。”張先生的弟弟&&,不能眼睜睜看著哥哥放棄,“我哥才50歲,往後的日子還長,家裏需要他,錢我們想辦法。”
病歷本在帆布包裏摞成磚塊,輾轉各大醫院,得到的答覆都是“建議轉院”或“保守治療”,張先生日漸消瘦,一家人幾近崩潰,希望漸漸熄滅。直到打聽到了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正在開展釔-90技術治療肝癌,抱着最後的希望,他們來到這家醫院。醫生詳細檢查、評估後,為張先生制定了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治療初期,張先生的身體反應良好,沒有明顯的副作用。整個治療過程看似輕鬆,卻寄託着全家人的希望。每一次復查等待檢查結果的每一秒,都在煎熬中度過。幸運的是,5個月後,復查結果顯示腫瘤明顯縮小,治愈性手術達到了預期效果。全家人的臉上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在接受釔-90治療5個月後,我們成功進行了腹腔鏡下右半肝切除術。手術後的病理診斷結果顯示‘右半’肝存在巨塊型中分化肝細胞癌,這些癌細胞伴隨着大片壞死,並且已經侵及到了局部的肝被膜。”鄭鑫教授&&,“在周圍的肝組織中,還觀察到了肝細胞癌的衛星結節以及壞死結節。這些病理特徵以及片內的結構變化,均提示這符合治療後的改變,顯示了釔-90治療對於癌細胞良好的控制和清除作用。”
這半年,從“切不了”到“成功切除”,從起初的“無望”到如今的“新生”,張先生的抗癌之路充滿了坎坷與希望。如今,他的身體在慢慢恢復,精神狀態也好了很多。張先生的弟弟説:“只要人還在,比什麼都重要。看到哥哥能好起來,一切都值得了。”
醫者仁心
在這兩個家庭的抗癌歷程中,鄭鑫教授和他的團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們在面對這些複雜的病情,有着專業的判斷和深刻的思考。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膽外科副主任,肝臟外科主任鄭鑫教授
在談及釔-90治療的原理和優勢時,鄭鑫教授介紹:“釔-90治療的最大優勢在於它是物理殺傷性的內放射治療,不懼怕腫瘤耐藥,所到之處皆所得。與傳統放療不同,通過微創介入技術將釔樹脂微球選擇性地注射入腫瘤的供血動脈,近距離給予腫瘤細胞高能量輻射,最大程度殺滅腫瘤,同時保護正常的肝臟組織。
值得注意的是,釔-90作為一種局部治療手段,應理性認識它的醫學價值和適用範圍。不同階段的肝癌患者,視其自身情況都可以進行釔-90治療。針對高復發風險的可切除人群,可應用新輔助治療降低復發風險。中晚期患者可以用釔-90進行縮瘤降期、增大余肝,爭取手術切除或移植的機會。對於不願意外科切除的患者,也能進行放射性肝段消融,達到根治的治療效果。
從2022年第一例釔-90手術開始到今天,鄭鑫教授已經積累了一百多例的臨床經驗,一路走來有太多的感慨。從最初在經驗豐富的台灣專家指導下,努力夯實理論基礎,專研技術難點,不敢有一絲的懈怠,到現如今可以駕輕就熟地研判每一個釔-90的病例並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每一步他都走得謹慎而堅定。“我們要嚴格挑選病人,遵循適應症,既不能錯過治療機會,也不能盲目冒險。”
癌症的治療,離不開醫生的專業診治,更離不開家人的陪伴呵護,家庭在癌症治療中也起着關鍵的作用:“家屬的陪伴和支持至關重要。無論是照顧患者的生活起居,還是在心理上給予安慰,都能極大地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康復進程。”鄭鑫教授在從醫生涯中,見過許多家庭的悲歡離合,那些為親人不惜一切的付出,讓他深受感動,也更加堅定了他為患者尋找最佳治療方案的決心。
生命的續寫
在這些故事裏,生命盡顯脆弱與頑強。張女士和張先生都曾罹患癌症、身體劇痛,卻都未輕言放棄。其中,家庭的愛與支持,是他們堅持的動力。丈夫的悉心照料賦予了張女士對抗病魔的勇氣;家人的不離不棄陪伴着張先生熬過至暗的時刻。癌症,這無情的病魔,沉重打擊了這些家庭,卻也讓人性光輝得以閃耀。
生命旅程多有坎坷,可只要有希望,有家人相伴,便有勇氣前行。願每位抗癌“勇士”都能戰勝病魔,續寫生命。也期待醫學能有更多突破,讓癌症不再是無法跨越的鴻溝,讓每個家庭都能免受其苦,重享往昔的歡笑與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