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增多狗血劇不少,如何規範微短劇市場-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2/17 15:35:14
來源:法治日報

精品增多狗血劇不少,如何規範微短劇市場

字體:

  這是一場跨越千年的相遇,當年輕的包拯意外“穿越”到當代法官助理江南身邊,他們會發生怎樣的故事?迷霧漫漫,他/她究竟是誰,包拯能否勘破迷局,認清“眼中人”;江南能否堅守初心,融通法理情?

  1月25日18時,由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指導的普法微短劇《包大人,現在是2025!》,在快手“中國法院網”“看法”賬號、央視頻上線發布,並於1月29日在上海廣播電視台都市頻道播出。該劇以“年輕態”的表達方式,為普法宣傳開闢了一條新路徑。自上線以來,其在快手&&單渠道播放量突破2.1億次,並在登陸央視頻微短劇專區後躋身春節檔上新劇集榜單第三名。

  近兩年來,微短劇以“短平快”的傳播特點迅速崛起,成為網絡視聽領域的“現象級”內容形態。其單集時長從幾十秒到15分鐘不等,通過緊湊的敘事節奏和多元題材,滿足了觀眾碎片化娛樂需求,更成為法治宣傳、文化傳播的新陣地。

  中國網絡視聽協會在《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中指出,微短劇用戶規模在2024年6月達到5.76億人,佔整體網民的52.4%,呈穩步增長態勢。另據行業機構預估,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將達504.4億元。

  亮眼的成績背後是微短劇行業面臨的多重考驗:一些微短劇粗製濫造、抄襲嚴重,劇本缺乏常識,存在不良價值觀導向,虛假宣傳、誘導消費……

  接受《法治日報》記者採訪的專家指出,微短劇的健康發展,既是文化繁榮的縮影,也是法治進步的試金石。通過完善立法、強化執法、推動行業自律,中國微短劇行業有望在法治軌道上實現“微而不弱、短而不淺、劇有品質”的願景,為全球網絡視聽産業提供“中國樣本”。

  迅猛發展

  順應需求點亮文化新光

  AI換臉、李姐夫婦“局中局”、助學貸款“騙中騙”、戀愛“殺豬盤”、賭博“坑”與“禍”……《包大人,現在是2025!》聚焦春節期間高發的電信網絡詐騙類型和最新AI詐騙手法套路,以北宋名臣包拯為主角,講述了他與法官助理江南面對花樣翻新的詐騙套路,一起反詐識詐,攜手見招拆招,守護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故事。

  這部微短劇共20集,一反傳統普法宣傳單向説教的“老套路”——包拯換上襯衫夾克,穿越到都市的霓虹街道,和法官助理江南一起帶領觀眾沉浸式參與到大大小小的電信詐騙案之中,獲得了廣大網民的喜愛。

  在北京工作的李松今年春節沒有回老家過年,為了打發時間,他在假期前幾天連追了10部微短劇,其中讓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包大人,現在是2025!》。

  “這部微短劇在極具張力的故事情節、詼諧幽默的氛圍底色、法理情共融的多元展示中以案普法、以案釋法,在無形之中幫助我們增強防騙意識和識騙能力。”李松讚嘆道。

  有業內人士指出,普法與時代價值的創新表達、多元題材與文化傳承的突破成為2024年微短劇發展的主要特點。

  2024年年初,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跟着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引領了微短劇創作方向,逐步形成規模效應。其後,廣電總局陸續開展“跟着微短劇來學法”“跟着微短劇看品牌”“微短劇裏看非遺”等多個創作計劃,推動微短劇播出“檔期化”,推出新春檔、國慶檔微短劇片單等。

  “這些舉措推動微短劇成為文旅推廣、法治宣傳、品牌營銷和非遺傳播的強大助力,得到有關部門和地方的積極響應。”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相關負責人説。

  記者近日觀看多部微短劇發現,微短劇的題材涵蓋法治、懸疑、傳統文化等多元領域,憑藉緊湊的敘事節奏和多元題材,正成為法治宣傳、文化傳播的新陣地。

  例如,《百萬彩禮寶貝》以輕喜劇形式揭露“天價彩禮”背後的法律糾紛,通過主人公老周與黃一夢的荒誕鬧劇,普及民法典中婚姻家庭相關法律知識;《楷模》以“時代楷模”法官鮑衛忠的真實事跡改編,展現基層法官的奉獻精神;《讓他們發光》聚焦少年法庭,探討未成年人犯罪的矯治與社會責任。

  “這些作品以現實案例為藍本,將法律知識融入劇情,實現了‘寓教於樂’,獲得市場認可,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被納入廣電總局‘中國夢·新征程’優秀展播劇目,也證明了優質內容與主流價值的深度融合可以贏得口碑與流量雙豐收。”編劇郭明亮評價道。

  據悉,2024年12月5日,在“2024視聽中國馬欄山微短劇之夜”上,“跟着微短劇來學法”創作計劃第二批推薦劇目發布,涵蓋11部法院、檢察、公安等題材優質劇目,由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指導、人民法院出版社聯合出品的《雲法庭請斷案》《大宋阿雲案》《二十七與七十二》《按鍵傷人》等4部法院題材微短劇入選片單。

  郭明亮介紹,2024年,微短劇的創作方式也在革新,實現了技術賦能與跨界聯動。

  “微短劇的創作正從‘草根作坊’向專業化升級。AIGC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劇本生成、分鏡設計,如央視推出的《中國神話》全流程由AI完成。此外,‘微短劇+文旅’模式成效顯著,《團圓》《我在爾濱很嗨皮》等劇帶動取景地游客增長超9%,實現文化、經濟雙重效益。”郭明亮説。

 暗傷隱現

  粗製濫造劇情“毀三觀”

  儘管微短劇市場蓬勃發展,但其低門檻、快節奏的特性也催生了行業亂象。記者調查發現,部分微短劇存在內容低俗、侵權頻發、價值觀扭曲等問題,亟須依法治理和規範。

  景然然是一名媒體行業編導,她在刷微短劇時經常看到無腦戀愛瑪麗蘇(劇情都是一樣的套路,漂亮女主被一個惡毒女配欺負,男主像霸道總裁一樣降臨,完美翻身)的劇情,“劇情很‘土’,千篇一律,內容也有不少低俗的情節”。

  來自河北的大二學生馬田鑫曾經是微短劇的愛好者,現在已經棄劇了。“我以前愛看甜寵類型的,一般直接買軟體的會員,在&&上隨機刷短劇看。但後來發現短劇越來越多,內容同質化嚴重,一些劇的價值觀導向也存在嚴重問題,慢慢就不喜歡看了。”

  “我喜歡能引起共鳴、能打動人,拍攝也比較講究的短劇。但目前很多短劇粗製濫造,價值觀也有一些偏差,充斥大量豪門恩怨、巧取豪奪等題材。”在武漢讀大學的張小雨説。

  她曾看過一部微短劇:男主阿強是個調皮搗蛋、不愛學習的學生,在體育課跑步測試時,故意絆倒努力奔跑的學霸阿明。課間,阿強嘲諷阿明認真學習沒意義,宣揚進入社會靠關係,引得部分同學猶豫動搖。考試時,阿強作弊取得不錯分數還四處炫耀,阿明舉報後,老師批評阿強,他卻不服氣,放學後還帶人堵阿明,堅稱學習無用,混社會才是本事。此後,班級學習氛圍受影響,一些同學學習積極性下降,阿強依舊逃課去網吧與不良青年混玩。畢業季,阿強竟然被重點大學錄取了,阿明反而落榜。

  “此劇將阿強的不良行為及錯誤觀念貫穿始終,會誤導一些青少年觀眾的人生選擇。青少年觀眾往往缺乏足夠判斷力,極易受其蠱惑,長此以往,可能導致社會整體風氣下滑,削弱人們對努力、誠信等正面價值觀的堅守,為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埋下隱患。”張小雨説。

  來自湖南長沙的趙靈還記得自己看的第一部微短劇是短視頻&&推薦的一個片段:女主是某國首富的孫女,為體驗生活喬裝成普通女子,並與某集團總裁結婚,婚後在睡夢中喊出另一個男主的名字,從此婚姻生活雞飛狗跳,女主選擇離開回到首富身邊,總裁為生意到某國再次邂逅女主……

  隨着看的微短劇越來越多,趙靈注意到,一些微短劇存在大量不良價值觀導向:“男主一出手就是幾十億元的項目,坐擁名車豪宅、揮金如土,看的時候挺爽,可仔細想想,這不是在宣揚金錢至上的消費觀嘛;還有霸道總裁、渲染深情寵溺,實際上傳播的是不勞而獲的婚戀觀;而色情低俗、血腥暴力等內容,更是不利於青少年觀眾的健康成長。”

  記者觀看多部微短劇發現,部分微短劇通過誇張的片名如《××跪求原諒》《惡女××錄》等吸引眼球,內容涉及極端侮辱、低俗擦邊等,甚至宣揚“以暴制暴”“金錢至上”等扭曲價值觀,並通過“一夜暴富”“豪門恩怨”等橋段,強化物質主義和功利主義。

  例如,某&&熱播劇《××的替身嬌妻》中,女主角被設計為“失憶後與父子兩人糾纏”,充斥狗血倫理;《××逆襲》宣揚“月薪3000元也能嫁入豪門”,婚戀觀扭曲;古裝劇《××傾城》中,主角用現代手術刀治療瘟疫,細節漏洞百齣;還有一些微短劇依賴“重生”“逆襲”“贅婿”等固定套路,追求短期的“爽感”刺激,例如《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大火後,同類題材扎堆上線,內容缺乏創新,僅靠信息差和反差人設製造流量,導致觀眾審美疲勞……

  “一些微短劇內容同質化、劇情去邏輯化、宣傳導向低俗化,僅靠一些情節衝突吸引人觀看充值。還有一些短劇製作者為了賺快錢,丟了原創精神,看到一個視頻爆火後就會模仿其劇情結構、人物設定、情緒爽點等,迅速復刻出另一部作品。”郭明亮説,微短劇應該具有積極正向的價值輸出,如果通過獵奇、拜金、低俗等方式,過分追求“爽感”去滿足消費者的“多巴胺”需求,很可能會踩了法律紅線。

  市場失序

  誘導付費侵權問題嚴重

  記者在第三方投訴&&檢索關鍵詞發現,與微短劇相關投訴最多的是自動扣費和虛假廣告。有不少網友反映,在小程序上看微短劇遭遇虛假宣傳卻投訴無門。

  有用戶稱,在一短視頻&&點擊了相關鏈結,跳轉到另一社交&&,充值後發現被騙,且沒有申請退款的渠道。還有用戶投訴,在某短視頻&&上刷微短劇,網絡廣告宣稱“9.9元解鎖本劇全集”,可看到一半就被要求再充值。

  記者隨機點開5部微短劇,即打開了5個不一樣的小程序,都是單劇付費模式,即充值相應的&&“虛擬幣”,然後逐集解鎖。此外還可以充值月度、年度會員,價格在數十元至百元不等。這些微短劇有80集到100集,看完整部劇大概兩三個小時,需要花費百元左右。

  除了誘導付費外,盜版與抄襲成為微短劇産業鏈上的“寄生蟲”。

  前不久,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人民法院審結一起典型侵權案:某科技公司將熱播微短劇《恰似××》改名《這一世××》後搬運至自家&&,其中還包含了原劇中需要收費的集數。法院認為被告公司侵犯了某視頻公司對案涉微短劇享有的修改權及信息網絡傳播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判定由某科技公司(被告)賠償某視頻公司(原告)經濟損失及維權合理支出共計4.6萬元。

  此類案件僅是冰山一角。早前,共82集的爆款微短劇《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解鎖全集正常情況下需付費上百元左右,但盜版全集僅需個位數,有些甚至打出了0.1元的極低價格進行售賣。

  記者在某電商&&上以“微短劇全集”為關鍵詞搜索發現,有不少商家售賣“9999+部微短劇集合”“熱門微短劇集合每日更新”等,價格在1元至9元不等,部分單部售賣的微短劇價格低至幾毛錢,不少用戶評論稱最新的微短劇在這裡都能同步更新。

  業內專家認為,微短劇亂象頻出,與其所具有的特點不無關係。製作周期短、製作成本低,讓微短劇不需要太長的商業驗證周期就可能得到較高的回報。如此一來,一些製作方為了在短時間內贏得更多付費用戶、投放廣告、網絡流量而選擇鋌而走險,也導致微短劇創作思路套路化、故事講述離奇化、&詞表演誇張化、價值觀念媚俗化。

  “商業模式也有巨大問題,投流佔據了宣發的絕大部分。投流完全是飲鴆止渴,不投沒有傳播量,投了就只能加碼,越投越多。真正用在製作上的成本少之又少。因為製作費極低,導致拍攝團隊的實力有限,最後的成片質量普遍不太好。”郭明亮説。

 法治亮劍

  微短劇轉向精品化發展

  針對微短劇亂象,監管部門和&&頻頻出手,力求推動微短劇從“野蠻生長”轉向“精品化發展”。

  2024年6月,廣電總局發布《關於微短劇備案最新工作提示》,將微短劇按投資規模分為“重點”“普通”“其他”三類,實行分類分層審核。未備案作品不得上線,但備案與否不影響著作權歸屬,明確“創作完成即享有版權”。

  今年2月,廣電總局又發布《關於進一步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網絡微短劇行業健康繁榮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落實“分類分層審核”制度。根據微短劇行業發展實際,按照國産網絡劇片分級監管、重點監管原則,對微短劇按三類分三個層級進行審核管理,以差異化、精準化管理優化審核流程、提高審核效率。

  《通知》要求,擬在&&首頁首屏首推推薦播出的微短劇,由廣電總局對成片進行覆核。對重大題材或者涉及政治、軍事、外交、國家安全等特殊題材的微短劇,按有關協審工作機制落實審核要求。微短劇的製作方、投流方、推廣&&、播出&&等均須對其製作或發布的宣傳推廣內容審核把關。

  與此同時,多家短視頻&&也對違規短劇進行了集中治理。2月11日,抖音、快手分別公布違規微短劇治理公告,上千部違規微短劇被下架。

  快手在公告中稱,&&在審核及巡查中發現,部分微短劇片名低劣、導向偏差,並存在違規劇“換馬甲”的傳播行為。依照網絡視聽管理相關要求及社區規則,&&累計前置攔截、整改、下架違規微短劇千餘部,並將違規情節嚴重的劇目上報至網絡微短劇“黑名單”。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寧認為,加強監管是大勢所趨,但微短劇的管理與傳統影視劇有所不同,考慮到微短劇時長短、數量眾多,採用傳統影視劇審查標準成本較高,未來可以探索更多的行業自律機制。

  “監管部門和行業自律都要加強,&&審核的細則、標準,還有‘黑名單’等信用監管制度,把有問題的微短劇和相關製作單位等納入‘黑名單’。”鄭寧説,除了內容方面的風險,還要考慮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風險,因為微短劇的盈利模式往往是先免費看幾集,到高潮部分就開始收費,用戶需要充值,可能會出現一些欺詐現象,以及退費問題。

  “對微短劇的管理,更應當傾向於流量管理,現在一些‘狗血劇’有很多流量,這是&&出於引流考慮。其實不少文史、典故方面的微短劇做得也相當不錯,這些宣傳優良文化的,&&應該側重給予流量;違法違規、出現嚴重問題的,應當減少流量乃至納入‘黑名單’。”郭明亮説,用流量治理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同時也應該健全關於違法違規內容的舉報和反饋機制。

  在他看來,微短劇行業要積極轉型,推出精品力作才是可持續發展之路。內容上追求創新,包括故事題材、人物設定以及敘述方式等創新,形式上運用新穎的技術手段和視聽語言進行呈現。創作者要發揮所長聚焦社會議題,探求核心價值,以“小切口”呈現宏大的時代主題,不斷探索精品化、專業化發展之路。

  “從‘野蠻生長’到‘精耕細作’,法治的力量正在重塑這個行業的未來。唯有堅持內容為王、制度為綱,微短劇才能真正實現‘小體量、大品質’,在滿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同時,傳遞中國故事的正能量。”郭明亮説。(記者 文麗娟)

【糾錯】 【責任編輯:吳詩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