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9日電(顧彥) 12月19日,“數字經濟與社會治理暨2024社會治理創新分享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以搭建互動交流&&、凝聚各界創新合力為主旨,以展示推廣“2024社會治理創新實踐案例”為抓手,為中國式社會治理拓展新場景、發掘新方案、提供新動能。
在以“智理新篇:新時代社會治理創新的方法論和實踐場”為主題的圓桌對話環節,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生態教研部社會治理教研室主任、教授馬福雲,湖北省宜昌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田紅,安徽省阜南縣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四級高級法官胡春燕,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司法局黨組成員、政治處主任夏鴻,杭州市公安局蕭山區分局錢江世紀城派出所副所長倪陳達,結合各地創新實踐,共論基層治理之道。
湖北省宜昌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田紅
田紅介紹了湖北省宜昌市“家庭風險摸排系統”的建設經驗。該系統以家庭為單位,在嚴格保障個人隱私安全的前提下,通過“線上+線下”摸排的方式,科學評估每個家庭的風險等級,通過風險標籤形式,精準劃分各類風險等級和類型,建立“一戶一檔”的風險&賬,實現風險的早發現、早預防。
他&&,面對社會治理中不斷出現的挑戰和問題,各級治理主體很難實現及時感知和預警,需要充分發揮數字化&&聚資源、促配置的作用,實現社會治理與數字經濟、數字社會的協同推進發展。宜昌市委政法委構建家庭風險摸排系統的做法,充分利用了現有網格化管理和數字化治理優勢,為社會治安風險防範治理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杭州市公安局蕭山區分局錢江世紀城派出所副所長倪陳達
倪陳達分享了設立“錢江世紀城物業聯合會”助力基層社會治理的經驗。“物聯會”是錢江世紀城內居民小區和商業大廈的物業單位經整合後成立的自治組織,在錢江世紀城派出所以及屬地街道、管委會的引導下,開展平安巡防、隱患排查、矛盾化解、防範宣傳等一系列社會自治工作。
倪陳達介紹,城市化快速發展帶來的社會治理複雜性、多樣性和艱巨性,為此“物聯會”整合資源應對挑戰,一方面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統、強化數據分析能力,提升管理效率和精準度,另一方面加強管理單位間的協調與合作,共同提升服務質量和應對能力。這一模式增強了居民參與感、提升了居民滿意度,為城市現代化發展奠定堅實了基礎。
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司法局黨組成員、政治處主任夏鴻
夏鴻分享了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對“法治茶館”一站式法律服務工作新模式的探索。合江縣堯壩司法所利用群眾喜歡到大鴻米店喝茶的習慣,在堯壩鎮大鴻米店茶館打造“法治茶館”,邀請退休教師、法律工作者、人民調解員等,講述法治故事、宣傳法律知識、收集社情民意和化解矛盾糾紛。
近年來,“法治茶館”與時俱進、不斷升級,推出了線上“法治直播”新服務,探索一站式法律服務工作新模式,已成為基層理論宣傳的&&、法治服務的窗口、解決問題的橋梁。截至目前,“法治茶館”開展宣講150余場次,其中線上直播60余場次,線上點讚數超80萬,解答諮詢200余件次,化解矛盾糾紛100余件。
安徽省阜南縣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四級高級法官胡春燕
胡春燕分享了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人民法院“南法護航”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創新實踐。作為人口和勞務輸出大縣,阜南縣留守兒童數量較多,加強未成年人司法保護意義重大。針對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受眾面較窄、針對性不強、時效性較差等問題,阜南法院堅持治罪與治理並重,探索創新縣域未成年人司法保護機制。
她提到,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一大關鍵是聚焦源頭預防,推動未成年人法治意識提升及法治素養養成。為此,阜南法院不斷創新普法形式,比如選派法官和法官助理擔任中小學“法治副校長”、通過座談交流深入了解未成年人法治需求,合作開展模擬法庭、網絡直播等線上線下“互動式”法治教育,讓法治的種子在未成年人心中發芽。
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一份份靚麗的答卷,彰顯了新時代社會治理工作的火熱實踐。各地相關部門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決策部署,在基層社會治理的過程中創新運用智能技術和數字&&,大膽作為、勇於創新、敢於實踐,走出了一條條具有地方特色、具有時代特徵的社會治理之路。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生態教研部社會治理教研室主任、教授馬福雲
馬福雲總結:湖北宜昌、安徽阜南、四川合江、杭州錢江世紀城的典型做法,生動展示了社會治理創新在基層落地時的積極探索和豐富實踐。他呼籲,社會治理制度需要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實踐需要不斷探索創新。通過團結各方力量開展合作治理,是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石。